登录 | 立即注册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463|回复: 0

中国历史的正统观 如何判定某个政权是正统朝代

[复制链接]

489

主题

0

回帖

1798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798
发表于 2021-5-25 00: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核心提示:分裂时期的政权 为何有的被称为朝有的被称为国?中国历史是如何鉴定一个政权是否正统的?中国的正统朝代: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秦朝-西汉-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北魏-南朝-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

中国是世界上最多历史朝代的国家,自从诞生夏朝之后,中国几千年历史不断发生朝代更替。至于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代的文明古国那是自说自话。

说到朝代,外国历史当然也有,而且世界大部分国家历史上都有朝代,除了美国这种比较特别的国家历史上没有朝代,亚洲绝大部分国家、欧洲绝大部分国家都有历史朝代。

不过,外国历史朝代与中国历史朝代却大有不同,甚至可以说几乎完全不同。




对于唯一政权朝代来说,不存在正统之争,即便是元朝清朝,尽管是少数民族建立统治政权,也认为是正统。

但对于乱世就会有争议,多个政权并存,究竟奉哪个政权为正统?在中国古代,正统是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标志。

一般认为,与中原王朝对峙的少数民族朝代或者外族入侵朝代,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晋为汉族政权,认为正统,如五胡十六国时期,与中原王朝对峙的五胡政权,一般就认为不是正统,又如宋朝时期,尽管南宋疆域不是最大,但因其继承北宋血脉,且为汉族政权,也认为是正统。

至于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因曹魏承汉并下启西晋,加上曹丕毕竟走了形式受禅而立,后来的晋朝也承魏而立,正史《三国志》也尊魏为正统,所以三国时期的正统就为魏,这一点,就不是以前朝的血脉作为衡量依据了,刘备算是汉室后代,但蜀汉不能算正统,也不是根据所谓的传国玉玺来判定,袁术捧着传国玉玺称帝从来都没被承认过。

正统朝代,当代通常指作为一个朝代的统治政权被民众及后世所认可的程度,包括二十四史及清史的评价。当前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正统朝代包括: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秦朝-西汉-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北魏-南朝-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

什么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史记录了哪些历史?

中国有十八个朝代,却是二十四史,那六个呢?

首先,中国历史朝代的严格定义是“建立国号的开国君主世代相传的整个统治时期”。在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建立的时候首要的是确定国号,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等这些朝代名称就是这个朝代的国号。

如果按照朝代的严格定义,即使是大分裂时期,比如三国时期的蜀汉(实际国号“汉”)、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实际国号“秦”)、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实际国号“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实际国号“梁”)等割据政权,都可以称为朝代。

接下来重点介绍外国历史朝代。称呼外国历史朝代通常都是某某王朝,实际上某某王朝都可以视为一个朝代。外国历史朝代很多情况下,不能用中国历史朝代的严格定义。中国一旦改朝换代,国号也随之改变,因为中国所有朝代的名称就是这个朝代的国号,但外国改朝换代,国号未必改变。

拿越南为例,越南历史一直发生朝代更替,从第一个朝代丁朝开始,经历了丁朝、前黎朝、李朝、陈朝、胡朝、后黎朝等。后世称呼越南历史朝代,都是用皇室姓氏称呼,那是因为越南即使改朝换代,也不更改国号,只能以皇室姓氏去区分。

丁朝建立的国号是“大瞿越”,后面的前黎朝和李朝也用大瞿越这个国号。直到1054年,李朝皇帝圣宗李日尊把国号改为“大越”,后来的陈朝、后黎朝所用的国号也是大越,只有中间的胡朝短暂更改国号“大虞”。当越南最后一个历史朝代阮朝建立后,改国号“越南”。

在亚洲,基本都是一个朝代统治一个国家,但在欧洲情况又有所不同。在欧洲,一个朝代可能会统治几个国家。就拿很著名的波旁王朝做例子,波旁王朝自从建立开始,统治过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而且波旁王朝这个朝代名称显然不是国号,是一个家族名称,相当于姓氏,与前面介绍的越南朝代同理。

俄罗斯历史最后一个朝代是“罗曼诺夫王朝”,这个显然不是国号,而是家族姓氏,而罗曼诺夫王朝的国号是“俄罗斯帝国”。

回首历史,会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自秦开始一直到清,许多的朝代都是称呼为朝,而并非国,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现在大都称之为国,那么古代为什么要称之为朝呢?而且在秦朝没有统一的时候也叫做秦国,在古人的划分中,朝比之国要大,大家应该听过这样一句话,大曰邦,小曰国。所以在当时只有诸侯的领地或者是一些小国才称之为国。

而在秦一统六国后,则成为了秦朝,也就意味着在统一之后才可以称之为朝,当然在历史也有例外,如五代十国,南北朝。

而朝代表的是朝廷,朝廷则是皇帝的地盘,也就是属于中央的位置,所以朝则要比之国要大。

在我们考量的历史的时候,也是往往由朝代划分,而不是以国划分,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的小国,他们都是称之为国,而在秦没有统一之前也只是国,统一之后才称之为朝。

我们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周边的小国怎么怎么样,而在朝代存在的时候也是有着国的存在,但是因为很小,所以便以当时的朝代为纪年,这也是为了更好的划分,如果将秦朝于当时的卫国并列,明显不是一个重量级,而出来朝的称呼之外,还有这帝国的说法,比如大秦帝国,证明这个国家的强大,而一些小国是不允许这样称呼的。

三国时期,可以说天下三分,但是也仅仅是成为国,这也是后人为了划分当时的一种局势也分别的称呼,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和北朝也有着许多的国家,而这些国家就只能以国的形式存在。

在很久之前的中国,国的称呼就是一个城,后来城池变大便成为了邦国,在发展则成为了王国,到了统一的时候则成为了帝国,也叫做朝。

而朝和国的划分也是为了方面我们更加容易了解历史,比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如果都叫国或者都称之为朝,是很难区分的,而不论是朝还是国也都是后人的一种划分,为的就是方便区分。

而我们现在称之为国和以前的国自然也是不一样的。

中国的历史几千年的传承,大大小小的国家不知道有多少个,如果没有一个可以区分的名称,那么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而至于为什么不称朝朝为国,称国为朝,可能也是因为我们现在叫中国,也可能是因为朝廷两个字的缘故。

古代皇帝的领土观念确实不清晰,同时皇帝还有个一厢情愿的想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过可以判断朝代的实际控制范围,只要有驻军、有派官员施政管理,中央对管理的地方确实用心了,那么这地方就算是实际控制之内。就像明朝和乌斯藏,明朝军队都从未去过,也没派官员施政管理,皇帝也不重视,只是有朝贡关系。那么这最多叫势力范围,而不是领土。

中国定义模糊,指的中原地区的政权,还是指的汉人政权,其中,汉人政权又分为两个意思,一个是统治者是汉人就是汉人政权,一个是只要主体民族是汉族就是汉人政权。

我们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那个时代是我们的根,我们是那个时代的继承和延续,民族,文化,土地,方方面面,我们当之无愧,说古代没有明确的观念,只是说对偏远地区重视不够,并不是说,那些地方不是我们的,很多地方,我们的先辈便在那儿生存,繁衍,很多地方还是政权的中心。

历史上的统一和分裂都是相对的。都是统一和分裂的相结合。没有绝对的统一时期。也没有绝对的分裂。都是在我大中华文明范围之内的变化。

要把历史和当今结合起来,要有大历史观,研究某个时期的历史,不能只局限于那个历史时期,中国历史一脉相承,二十四史五千年,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兴亡更替,强盛者四海为家,衰弱者国耻百年。

另外,中国改朝换代意味着换了一个皇室家族,但外国改朝换代未必换了皇室或王室家族。拿英国历史为例,英国现在由温莎王朝统治,温莎王朝之前是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再之前是汉诺威王朝,虽然已经改朝换代,但始终是同一个王室家族统治,只是建立这个王朝的开国君主的姓氏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外国历史朝代与中国历史朝代几乎完全不同。中国改朝换代都更改国号,而且朝代名称就是国号,还意味着换了一个皇室家族,而外国历史改朝换代未必更改国号,朝代名称几乎都不是国号,而是皇室或者王室家族姓氏,还未必会换一个皇室或者王室家族。

我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有些政权被称之为朝,而众多政权则被称之为国。如东晋十六国,唯有东晋被视为朝代,而十六国却只被称为国。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梁唐晋汉周)被视之为朝代,其余十国却不能享受这种待遇。

那么,同为分裂时期的并存政权,却为何有如此之别呢?其实,这是我国古人的一种正统观念的体现。在我国古人的天下观念中,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故而,正统的政权也只能有一个。这在大一统时期,自然不会有太大的争议。而一旦处於分裂时期,就会出现所谓的正统之争。

“朝”,则代表一种正统,用於指代一段时期。“国”,则是代表该时期的割据政权。而后世史学家在修史的时候,也只会使用正统政权的纪年。比如北宋时期司马光主修的《资治通鉴》,即是按朝代分为十六纪,而为:《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梁纪》、《陈纪》、《隋纪》、《唐纪》、《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等等。

早起曹操是被公认的"汉朝正统" 刘备后来是怎么成为汉室正宗的

受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刘备几乎成为了"汉朝正统"的代名词,但实际上"曹魏正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主流的认识。从魏晋到唐朝末年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曹操都被公认为"汉朝正统",但五代之后人们的态度为之一变,刘备后来居上成为了"汉室正宗"。

后来居上的刘皇叔与五代之后编纂的史书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并且受到宋朝时期"话本"的影响,他逐渐成为了民间流传的正面人物。所谓"双手过膝,两耳垂肩,面如冠玉"这类的外貌描写,在陈寿《三国志》中是找不到的,这都是后人的附会。

曹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被认为是汉朝正统,为何刘备后来居上呢?这其实与宋朝一个非常著名的学者有关,他就是《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司马光。

对于司马光,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他"砸缸"的故事了,实际上司马光到底有没有砸缸救人,这还有待历史学家们去考证发掘。但毋庸置疑的是,司马光改变了后人对刘备的看法,并且将他提高到了"汉室正统"的地位。

刘备取代曹操成为新的汉朝代言人,这一切都是司马光惹的祸,其实这还要从唐末五代的风气说起。

魏晋乃至唐朝末年之前,鲜少有直接歌颂刘备等人的文学作品出现,例如著名的诗人李白,他的"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直接歌颂的是建安时期的曹操、操之等人。直到唐朝末年才零星的出现歌颂刘备等人的诗歌,最为著名的当然是刘禹锡的那句"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这可以说是将刘备立为正统的最早一批诗歌。

与此同时,还有怀古的组诗《蜀》、《魏》、《吴》三首,"君王幸是中山后,建国如何号蜀都"直接光明正大的将刘备奉为了汉朝正统,并且大肆宣扬他作为中山靖王后裔的血统。

当然了,唐朝初年以及唐朝中后期也有一些描写蜀国人物的诗歌,例如岑参的"先主与武侯,相逢云雷际"和李白的"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等等,但非常明显这写的是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相知相遇的故事,并不单单写刘备。

唐朝末年的诗人们为刘备的正统地位开了一个头,而真正的滥觞其实是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这本书虽然仍旧是以"魏"纪年,但刘备和蜀国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曹操等人反而受到了压抑。到了朱熹的《通鉴纲目》中,更是以"蜀"纪年,刘备的地位完全确立了下来。

《东坡志林》这类笔记记载,当时有关三国的话本在民间已经相当流行,百姓们已经接受了刘备作为正统汉朝继承人的形象。那么这一颇有意思的现象是如何而来的呢?要知道,在《资治通鉴》之前的大部分史书,都是以"曹魏"为正统核心的,为何宋朝之后评价为之一变?

这其实是评价的标准发生了变化的缘故,"天命观"被"血缘观"所取代了。曹丕在称帝之前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并且延续长久以来"十三州"的划分,他的上位是完全符合程序的,宋以后评价标准的变化与现实的历史背景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唐朝末年的人们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安史之乱"导致的五代十国使得天下分裂,由此人们开始对"血统"重视了起来。尤其是大量的北方游牧民族攻伐中原,这使得华夏子民逐渐加强了"民族"和"血缘"的关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血脉相续的人才是最靠谱的。

另一方面则是"天命"的标准其实已经不适用当时的实际情况了,五代时期的每一位割据者都宣称自己是"天命所归",到底哪一个更可靠也很难说清楚。而宋朝虽然实现了中原王朝的再一次统一,但它一直没有解决辽国的问题,宋朝人的心态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唐末五代的许多事物都影响到了宋朝尤其是北宋,例如李商隐的诗歌直接影响了当时的"西昆体",以及贾岛等人的诗风被北宋继承为了"晚唐体",而"尊刘抑曹"这样的风气也自然从唐朝末年传到了北宋。

编纂《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是那个时代的人物,他必然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因此他将刘备的地位提高也就不足为奇了。宋以后的元朝又属于外族,元朝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为此明朝以后的史学家还是将刘备奉为正统。满清入关之后,这种思潮已经固定了,清朝的皇帝也就没有必要去大费周折了。

更为重要的是,元朝和清朝这两个朝代的君王其实更加认同刘备的正统地位,因为"禅让"与"天命"这种把戏已经被后人揭穿了,为他们游牧民族的身份更不可能成为"天命之人"。相比之下,尊奉刘备虽然不能为他们带来什么好处,但却比尊奉曹操要少很多麻烦。

刘备和曹操两个人的正统之位,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演化过程,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刘备则完完全全地成为了正面人物,而曹操成为了反面人物。再到之后以《演义》为蓝本的戏曲中,曹操和刘备则完全被脸谱化了,不知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的悲哀?

《资治通鉴》的纪年方式,即表明了北宋官方是以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五代为正统。而历史上有很大争议的蜀汉、北朝等都没有获得北宋官方承认。实际上,隋唐-后梁的江山却都是禅让自北朝这一支脉(北魏-北周-隋-唐-后梁),而承认隋唐-后梁的正统,就不能彻底抹杀掉北魏-北周的正统地位。这也是后世将这段时期,称之为南北朝的无奈,即南朝与北朝皆被视为正统

南北朝前的正统传承为夏商周秦汉魏晋,其后的正统传承为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但问题来了:被视为正统的东晋被南朝宋替代,同样被视为正统的隋朝却来自北周。换句话说,南朝和北朝的传承是两条平行线:若以南朝为正统,那么继承北朝的隋朝及之后各代的正统性就站不住脚;若以北朝为正统,那么晋朝之前历代的正统性也出现问题。北朝正统来自北魏,北魏前身是受西晋册封的代国,类似周朝分封秦国楚国,从这点上看南北朝同源。因此,后世史家便通过模糊具体朝代名的办法,来回避难以解决的“正统之争”,用“南北朝”命名这一朝代。可见,“南北朝”之名,是史家“一碗水端平”的产物。关于“南朝”“北朝”“南北朝”这几个名称,在唐、五代时的典籍中逐步出现。

宋朝经常被称做朝,辽金二朝经常被称为国,有什么区别?

图:北宋疆域——宋辽金夏:辽、金、西夏与宋同处一个时期对峙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可谓是有两大乱世,分别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还有五代十国。在这两大乱世之中,不只是没有大一统,更是各个国家混战不止,百姓是久遭兵灾之苦。

而认真来说,五代十国乱世之后,宋辽金西夏也可以视为一个乱世,可以说是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时期。只不过这个大分裂时期不同于其他大乱世,是由各个小国混战,变成南北对立的趋势,政权相对来说平稳,所以很多人下意识忽略了这是大分裂的状态。

而结束这个大分裂时期的是元朝,元朝在大一统以后,通过修史来确定了宋辽金西夏时代的正统划分,是宋、辽、金三朝各为正统,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当时正统所在。而西夏不是正统所在,所以西夏的历史被记载入宋史,并没有单独修史。

但是今天说起来,很多人习惯性称宋朝为朝,称辽金二朝为国,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区别呢?

一般来说,很多人这样称呼,其实并非是只认宋朝为朝,不认辽金为朝,只不过是以宋朝为主流朝代来称呼,所以多少有些忽略辽金二朝,因此称呼也有所不同。

而为什么会这样称呼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宋朝的的国祚最长,时间线清晰

在宋辽金三朝中,宋朝国祚为319年、辽朝国祚为209年、金朝国祚为119年。

宋朝的优势在于,它结束了唐亡之后,延续了七十多年的五代十国大乱世。并且先后与辽和金南北并存,坚持到了元朝建立。

所以以宋朝为主题叙述的话,朝代顺序就是唐朝—五代十国—宋朝(辽金)—元朝—明朝—清朝。

如果我们换一个方式的话,以辽金二朝为叙述主题的话,那么辽朝开国于916年,这时候五代十国正是如火如荼之际,该如何记载辽朝和五代十国的时间线呢?

虽说辽朝亡于金朝之手,这个时间线可以理清楚,但是金朝亡于1234年,距离元朝建立的1271年,还有37年,这中间的空白又该如何记载?

所以以时间线来说,宋朝虽然分为南北两宋,但时间线清晰,以它为主题叙事很方便的,也有利于大家记住这段历史,相信这也是很多人为宋朝为主流朝代的原因所在,因为好记住啊。

可能还有人认为宋朝对金国称臣称侄的,不能为三个朝代之一,其一南宋的确对金朝称臣称侄了,但是北宋可没有,而且北宋也没有对辽朝称臣,澶渊之盟以后,宋辽为兄弟之国,不能以南宋代表整个宋朝吧。其二南宋当年联合蒙古,组成联军打下蔡州,并且将死去的金哀宗遗骸带回临安告太庙,等于是一雪前耻。

所以不能单纯的以南宋称臣称侄的这个问题,全盘否定宋朝的。

二、宋朝在文化上独领风骚

宋辽金三朝,长期处于南北对立的状态,北宋与辽朝可以说半斤八两的,到了南宋就纯粹是偏安一隅了,只剩下半壁江山了。

但整体以硬实力也就是疆域来看,宋辽金是各有所长,并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有明显优势的,因为他们都没有大一统。

但以软实力文化和经济上来说,宋朝可以说独领风骚,甚至可以说是在文化和经济方面,是不次于大一统王朝的。

像唐宋八大家,宋朝就独占六席。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是这般评价宋朝文化成就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因此说在软实力上来说,宋朝比之辽金二朝是独领风骚。

所以综合来说,宋朝的时间线最为清晰,方便叙述,而且软实力很强大,因此现在很多人以其为主流朝代,所以在称呼上就与辽金略有所不同,当然也并非否认辽金,只是称呼上有所区别而已,不用过于多想的。

南宋、蒙古、金、大理、吐蕃对峙

而与宋朝同期并存的辽、金、西夏等,在习惯被称为辽国、金国、西夏国,也是出於站在宋朝正统的角度。而蒙元乃系少数民族入主的政权,故将辽、金与宋一视同仁,分别修《宋史》、《辽史》、《金史》。

明朝建立,华夏光复,自然不愿意承认辽、金等异族政权的正统地位。但是,宋朝灭亡到大明建立,又存在一个华夏政权的空挡时期,又无奈承认了蒙元的正统。再至满清时期,由于也是少数民族入主华夏,而为使满清政权更具正当合法性,有意提高辽、金的地位,于是又再次恢复了辽、金的正统地位。

以上衡量依据应该说有可取的,既照顾历史现实,同时也承认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

但这样分还是会产生争议,比如少数民族感情说,比如反对大汉族主义说,而当代各城市都在深挖历史底蕴,争当古都,也产生了争议的驱动力。

中国是具有包容性的国度,所以中华文明能不间断延续至今,在中国人传统的华夷观念中,华夷界限通常是文化而不是种族,而取得统治政权的少数民族,事实上也接受比他们民族更先进的汉族文化。

宋朝正统性竟不如辽!惹得朱元璋弃之不用 奉蒙元为正宗!

今人看历史,往往习惯性的将宋朝视为当时东亚世界的唯一正统,认为其法理直接继承自唐朝。稍微熟悉点历史,则会在唐宋之间加入五代的几个短命王朝。但从实际法理角度来说,唐朝的法理在五代时期已经断绝。到宋朝兼并列国时,大部分残余都被彻底消灭。

建立后梁的朱温 就是没有正统性的僭主

由于古代比较讲究封建立法制度,所以社会精英或有能力居于统治地位的人,都会想办法从前朝手里接过法统。如果这步做的够好,就具有很大的合法性。反之则可以被视为一种僭主政治,存在潜藏的危机。唐朝皇帝在最终被篡位时,朱温自己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僭主。而在同时代,却有很多之前同唐朝皇帝有封建盟约关系的势力,可以宣称自己继承大唐正统。

沙陀李家的晋国 远比朱温有合法性

在这些具有正统属性的地方豪强中,沙陀人李克用的晋国势力是最具有实力的。不仅军事力量足够强大,还有唐朝皇帝赐予的皇族姓氏,甚至连地盘都是唐朝当年的龙兴之地。所以在击败朱温的后裔,统一中原地区后,王朝顺理成章的接过了“唐”的名号。

后唐继承正统 并得到了前唐朝地方势力的认可

当然,诸如南方的吴国和吴越一类藩镇产物,同样具有次一级的合法性。那些在前唐时期就冒头的外族势力,因为和唐朝皇帝有类似盟约,同样享受着部分法理。

然而,随着石敬瑭的反叛,唐朝的正统性也就在中原地区戛然而止。虽然李存勖的家族不是李家直系,但已经通过赐姓等方式,成为了类似义子的大家族成员。这种制度也在后唐时期,多次发挥继承人指定作用。但石敬瑭自己只是沙陀集团内部的一员大将,并没有被前皇室成员收为义子。所以,石敬瑭在实际上恢复了朱温曾经力图维持的僭主政治。

石敬瑭的上位 重开了朱温奉行的僭主政治

不管是出于什么因素的考量,石敬瑭的一时爽快,都是为后来的几次政权更迭埋下恶劣伏笔。无论是后汉还是后周,建立者都是前朝军政体系中的部将。虽然有后周的郭威尝试恢复旧制,收了柴荣做自己的义子,但他本身所建立的一系就已经失去了过硬的法统。所以,从后晋到后周,一路不过是僭主们的内部撕逼。

类似的事情,在周边的十国中也开始同步上演。前蜀被后蜀替代,荆南被南平替代,吴国被南唐篡权。闽国则被南唐和吴越瓜分,留下一个不大的泉州保持实质的自治。

以封建法理来说 后周其实不如辽国 吴越和南汉

这个时期,反而是之前居于次级法理地位的吴越显得法理性更强。而建立更晚的南汉,则仅仅因为获得过后唐的认可,而法理顺序上必须再往下降低一级。类似的情况,还有北方的契丹人,也就是后来的辽国。这也是后来他们敢于蔑视北宋,并与赵家天子争夺正统权的依据。

赵匡胤的僭主身份 在非宋朝时期都一直很有市场

赵匡胤的北宋,自然是在法理上没有多少可靠依据。按照正统原则,这位前禁军大将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僭主。所以,一方面要为了争夺资源而南下攻灭其他地方政权,另一方面也是容不下那些早年就与唐朝中央有联系的地方统治势力。经过他和有谋杀自己嫌疑的老弟努力,北宋最终将吴越、泉州和北汉都收入囊中。但在面对辽国的时候,却猛然发现自己没有足够的实力来击败对手。

北宋攻灭了南汉与吴越 却打不过实力更强的辽国

很多观点认为,辽国不能叫辽朝吧?朝有天下的意思。辽国不过是一个地方政权。然而辽宋,辽金本来就是南北朝政权,都代表不了天下。说辽朝金朝和宋朝,就相当于说南北朝的北朝和南朝。宋也是个地方政权呀,尤其南宋,都到长江南边了,但也可称朝。耶律德光灭后唐,册封后晋。你后晋都算王朝正朔,辽国是后晋爸爸当然也正朔。五代中原正统换了又换,都或多或少要看契丹脸色(除了后周)随后就宋辽并立,辽一直作为稳定统一的政权屹立于北方。当然正统肯定是北宋(初燕云的汉地+文化)。当然契丹国,也曾经很强大,疆域也很广的。但是习惯上没有叫“契丹朝”的。匈奴,也曾经很宽广的疆域,从未见过称之为“匈奴朝”的。因此,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不可以随便称之为“朝”。相反,南宋那样虽然偏安一隅,疆域狭小,国力不济,毕竟是北宋的一脉,文化正统。但是《辽史》是中国二十四史之一,《辽史》的体例就是以辽朝为正统的。元朝修史,辽金宋三朝各为正统。到了明朝,朱元璋排板承认三朝史书,遵循各为正统的宗旨。二十四史中列为正统体例的王朝都是中国正统。辽金宋都是,但西夏不是,西夏才是地方政权。辽国的南京就是今天的北京,怎么可能是地方政权。

辽比北宋大多了,关健北宋也承认人家了。那西夏以西朝自居,你更想不通了。契丹在开封府正式立朝,改国号为大辽,就是辽朝,是中原王朝,只不过后来退回了北方,与宋朝南北对峙,相当于南北朝。所以北宋倒可以叫宋国了,宋国更不能叫朝。

后来,在北宋与辽国的最终议和中,辽国对于宋朝的称呼非常值得玩味。辽国人曾屡次将北宋称为“南朝”。有的人可能一看这个词,就是觉得辽国是在客观上默认了他们与北宋的正统性分享。然而,之前的辽国一直在用这个词称呼山西当地的北汉政权。北汉政权是后周篡位过程中,留下的一个前僭主集团保留区。北宋现在获得这个称呼,怎么看都不是在被辽国人认可为正统分享者。反倒是在某种程度上,有点贬低矮化的意思。

宋辽金西夏时期——民族对垒文化交融

宋朝,辽朝,金朝,究竟哪个代表中国的正统

伴随着唐末五代十国的争斗,以中原区域为核心的宋朝终于建立。但与汉唐不同的是,宋朝的周边有着几个足以与其抗衡的王国:北方是以契丹族为主体的辽国,东北方是以女真族为主体的金国,西面是以唐古特人也称为党项人为主体的西夏,西南是藏族的吐蕃国等。

这几个政权与汉唐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其根本区别在于:在长时间的中华文化影响下,这些少数民族已经从游牧部落发展成了半游牧半农耕政权,在文化和经济上与宋朝一直齐头并进,保持着相对的均势。因此,宋朝与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并列而行、或战或和。与此同时,这些并行而至的政权又一直不断地相互学习与借鉴,共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辽、金、西夏,在与宋朝对垒的过程中,已经逐步进入中华文化圈,在交织过程中,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吸收和借鉴着中华文化的内涵。可以说,基本上实行的是农牧二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辽国采取着看似“一国两制”——“南北两面官制”的方式,北、南二院分治契丹人和汉人,即北面官采取“以国制治契丹”,南面官采取“以汉制待汉人”,属于典型的“半胡半汉”制度。同时,其文字也是借用汉字造型的契丹大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主动要求在汉人中祭祀一位大圣,并将孔子立为万世至尊,兴建孔庙。辽国的首都燕京在唐幽州蓟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这里的居民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五方杂处、和衷共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从宋使辽的路振在《乘轺录》中记载:幽州“城中凡二十六坊,坊有门楼,大署其额,有罽宾、肃慎、卢龙等坊,并唐时旧名”,“居民棋布,巷端直,列肆者百室,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

“唐宋元明清”中间少了个金朝 金朝为何不算正统?

金国汉化过程更为厉害,他们基本采用汉人官制,制定百官礼仪,加强相权,设置御使台,并按汉人模式兴建宫殿等。同时,尊孔崇儒,历代皆建孔庙、立孔碑,封孔子后裔为衍圣公。金世宗曾说:“朕之所以命令翻译五经,是要女真人知道仁义道德之所在。”西夏时,虽然与中原沟通少一些,但西夏在文化上、制度上与北宋颇为相似。西夏文字是借用了汉字形声字的原则创立的,但笔画超多。现在宁夏银川保留了西夏王陵,还可以看到这些貌似汉字却不知其含义的西夏文字。有一部署名党项人骨勒茂才编的用西夏文书写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序言中明确表明编纂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党项与汉相互学习语言。书中每一词语都并列四项,中间两项分别是西夏文和汉译文,右边靠西夏文的汉字为西夏文注音,左边靠汉译文的西夏文为汉字注音。

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

澶渊之盟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宋仁宗画像

澶渊之盟后,宋辽皇帝以兄弟相称,辽兴宗耶律宗真好绘事,曾经自绘肖像赠予宋仁宗,宋仁宗亦作回赠,可惜仁宗真容送到时,辽兴宗已然过世,辽国皇室遂将仁宗真容画像与辽国祖先悬挂在一起,供子孙后代礼拜瞻仰。宋辽两国之间似乎有着一种相互欣赏、惺惺相惜的感觉——尽管他们之间一直是对手关系,但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对文化的共同追求。《天龙八部》中那个和萧峰结拜的辽道宗耶律洪基甚至曾许愿:若人世真有轮回,愿后世生于中国。而金显宗亦喜作具有中原特色的墨竹作品,且水平不低。

因此,就文化角度来看,这个时期宋辽金西夏更像是同父异母的几个兄弟,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看成是战国七雄在宋朝时代的翻版,而把元统一中国看成是秦的一统天下。他们之间的战争也谈不上哪个民族侵略其他民族,也可以看作是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相互攻讦。试想如果萧峰不让人看到他胸前的那个狼头刺青,谁又会知道他究竟是汉人还是契丹人,甚至是大理人或西夏人也未可知呢。

宋、辽、金、西夏四个王国政治势力和军事力量的势均力敌,且能够对峙如此长的时间,在中国历史上这种状况也是绝无仅有的。这种王国之间、民族之间的对峙,实际上也是文化上的比较与对峙。在其比较与对峙过程中,彼此不断地学习吸收对方的文化,并有意识地集聚力量。

宋在建国初期还是可以与辽国比比肌肉的,但几次疆场上的失败后,特别是宋因自身疆域已无牧场可以养马蓄力,自身武力慢慢地也就无法与周边几个王国抗争了。

但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的朝代,于是就与各国签订了城下之约,以“岁币”的形式贡予辽、西夏、金,被后人戏称为“花钱买和平”。宋朝重商,据统计,公元1021年时北宋国家财政达到150885万,户口为868万。财富规模与前朝相比,超过了唐朝贞观二十三年总量的四倍,与后世相比,超越了乾隆时期的三倍。当时的中国占世界财富的比值达到了令人咋舌的67%左右,全世界近三分之二的财富在中国,这种富甲天下的情形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而这一切是主动开展国际贸易、转口贸易,大兴贸易之路得到的成果,甚至有人设想,假如王安石变法成功的话,中国社会可能在北宋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

宋 辽 金 西夏 灭亡次序

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1279年,元灭南宋。

1、辽朝

辽朝(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享国二百零九年。

1123年正月,在上京的回离保(萧干)叛金,八月平定。1124年,天祚帝已经失去了辽朝的大部分土地,他自己退出漠外,他的儿子和家属大多数被杀或被俘。

虽然他还打算收复首府燕州和云州,但是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希望了。保大五年二月二十日(1125年3月26日),辽天祚帝在应州被为金人完颜娄室等所俘,辽朝灭亡。

2、北宋

北宋(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靖康二年(1127)正月,金军先后把宋徽宗、宋钦宗拘留在金营,二月六日金主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另立同金朝勾结的原宋朝宰相张邦昌为伪楚皇帝。

四月初一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搜罗一空满载而归。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北宋由此灭亡。

3、西夏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历经十帝,享国一百八十九年。

保义二年(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西夏终于全部沦陷,蒙古兵还在西夏王陵附近挖地三尺,尽皆破坏,以至于从明朝开始历朝均未在西夏王陵附近获得过多少有价值的物品。

成吉思汗去世后,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遗嘱被杀,蒙古军将领察罕努力使银川避免了屠城的命运,并入城安抚城内军民,城内的军民得以保全, 西夏灭亡。

4、南宋

南宋(1127-1279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北宋覆亡后,赵构定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 与北宋统称为宋朝,共传五世九帝,享国一百五十二年。

景炎三年(1278年)春,南宋朝廷抵达雷州。四月十五日,年仅十一岁的赵昰去世。陆秀夫与众臣拥戴赵昺为帝,改元祥兴(1278年)。逃至新会至南海一带。

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在蒙军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迁往崖山。蒙元将领汉人张弘范领军紧追在后,对崖山发动总攻,宋军无力战斗,全线溃败,史称崖门海战。

走投无路的南宋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随着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至此南宋彻底灭亡。

5、金朝

金朝(1115年-1234年),正式国号是大金,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一百二十年。

1230年窝阔台汗发动三路伐金,窝阔台汗率大军渡黄河直攻汴京,斡陈那颜率东路军走济南,其四弟拖雷率西路军自汉中借宋道沿汉水攻打汴京。

1232年拖雷成功迂回至汴京,金哀宗派完颜合达、移剌浦阿率大军阻击于邓州。此时窝阔台汗率大军渡河,并派速不台攻汴京

而完颜合达急率军北援汴京,与拖雷率领的蒙军于三峰山(今河南禹州)发生三峰山遭遇战,金军精锐溃败,名将张惠、完颜合达、完颜陈和尚与移剌浦阿先后战死、被俘杀。蒙军围攻汴京,迫使金哀宗求和。而后金廷杀蒙古使者,蒙古再度围攻汴京  。

金哀宗坚持至年底放弃汴京,迁都归德府(今河南商丘),汴京守将崔立降蒙。蒙将史天泽一路紧追不舍,金哀宗逃往蔡州,蒙古军约宋将孟拱、江海率军联合围攻。

1234年正月蔡州岌岌可危,金哀宗不愿当亡国之君,将皇位传给统帅完颜承麟,是为金末帝。此时蔡州城陷,金哀宗自杀,末帝死于乱军中,金朝覆亡

辽国的制度在很多方面比北宋更接近唐朝

何况,基于前面所说的正统法理流失情况,辽国的契丹贵族是当时数个势力中最早同唐朝皇帝建立宗藩关系的一支。如果向上追述,可以倒推至安史之乱前后。也就是说,比当年李克用家族的沙陀势力,获得认可时间更早。只不过在法理地位上,比为唐朝效力的沙陀人要矮了一截。

相比之下,北宋是篡位后周的僭主,后周是篡位后汉的僭主,后汉是篡位后晋的僭主,后晋当然是篡了占据法理高地的后唐。这种“封建老臣VS四次方僭主”正统争夺战,可谓是高下立判!

更让宋人恼火的是西北还冒出个有唐朝皇帝认可的党项

这也逼的北宋一直在自己的王朝合法性问题上,忧心忡忡。异常严苛的军政管理制度,似乎还不足以保住赵家的僭越成果。那么就需要另辟蹊径的来给自己正名!于是一个号称“刑不上大夫”的文人亲善时代开始了。因为文人大多需要依附皇权吃饭,自然可以在文治记载方面,给北宋不断论证其正统性。

笼络士大夫为自己论证 是宋朝正统性建设的重要手段

当然,在辽与宋搁置争议多年后,原本隶属于辽国的女真人又强势冒起。虽然女真人在辽国治下,属于地方封建体系的一份子。但辽国自身的法统并没有消失,也从未做过直接继承手续。何况有耶律大石的西逃与西辽帝国的建立,都在实际上延续了辽国的法统。甚至毫不客气的说,唐王朝的正统,已经被他们带到了中亚的七河流域。

西辽的存在 将南宋与金都比作僭主

完颜氏的女真政权,除了杀天祚帝泄愤外,只能以一种新僭主身份进行统治。对于留下的契丹人,自然是胡萝卜+大棒政策。好在,他们很快就顺手捡起了北宋被自己培养出来的士大夫文官体系,将宋人的凭空论证再推演一遍。

倒是退居淮河以南的赵家后裔,反而因祸得福得更加省心一些。无需再花大力气论证自己有源自唐的正统性,直接将法理设在灭亡的北宋身上足矣。

汉化的女真人也顺手捡起了北宋留下的论证体系

最终,来自蒙古高原的新势力,用自成一系的新法统占据了整个东亚大陆。在这股强势的新法理依据面前,宋、金、辽三家的各级正统论证,都已经显得苍白无力。蒙古人最后拍板决定,同时认可了三个灭亡政权的正统性。反正都已经被自己攻灭,多一份正统摄入,也是无伤大雅的政治养分补充。

所以他们非常乐于见那些源自三家的投诚者,在自己的宫廷内展示各种花式推演。哪怕在内心层面并不觉得这事情有多么要紧。但他们不会想到,自己的成果还给后来的明朝,又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蒙元自带体系 顺手将三家的正统宣传兼并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前后,他明锐意识到蒙元法统比早就湮灭的僭主南宋,更加值钱和有效。于是,他一脚踹开了红巾军早期追认的赵宋正统继承,将自己宣传为元朝皇帝的法理继承者。因为只有如此,他才可能更顺利的招募元朝遗民,尤其是那些已经认可蒙古宗主的文人士大夫团体。在对外交涉方面,又可以压过周边众多认可蒙元宗主权的地方政权。甚至是反过来,要求蒙古残余势力向自己效忠。如此诱人的一箭三雕,岂是地盘一缩再缩的僭主们所能比拟?

朱元璋一心要蒙元正统

但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和他的众多后代,实在是没有能力去法消灭掉世界各地的蒙元势力。僭主出生的宿命,让他们始终在蒙古帝国继承权上,比帖木儿王朝或莫卧儿王朝要矮上不少。就是代表皇家血脉的黄金家族,也没有因为一系列聚变而死绝。后者只要有能力称雄,就会振臂一呼的打出“大元汗”称号。明朝方面,死活不愿意放弃太祖爷自我宣布的蒙元法统,只能在文字层面将其降格为不知所谓的“达延汗”。

从未消失的皇家家族血脉 让明朝皇帝非常不爽

这种法理上的正统之争,一直到只懂儒家经典的嘉靖时还在继续。明朝统治者,当然会继续北宋和金人的做法,找士大夫们来论证自己才是无与伦比的天选者。但在内心层面,对蒙元的世界级正统追求,总是挥之不去的梦魇。逼格低许多的两宋僭主论据,则永远是退而求其次的权宜之计。

当问题再度被搁置多年后,满人的清王朝开始在关外崛起。明朝也顾不得和蒙古人再争论下去……

乾隆为何说只有清朝得天下“最正统”?

满清入关建立大清王朝后,由于汉人的数量太多,满族人少。不同种族的人,少数统治人多。本来就存在很多不确实性,大清王朝如果一直国力强盛还好,万一有一天国力衰退统治力不足。满族人少的弊端就会显现出来,这样会对清朝的统治极为不利。因此清朝皇帝必须给自己的统治找一个合理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就是乾隆最喜欢说的,“我大清得天下之正”。意思是说大清朝取得天下,是这么多朝代以来最光明正大,最顺理天理的。

自古这朝代的更替,不是一个王朝灭掉了另一个王朝,就是权臣撺掇了上一个王朝的帝位,如果严格算起来,这些王朝的更替确实不是阴谋诡计就是杀戮得来的,不过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自古成王败寇,有能力者都是居高位,帝王更是如此。




清朝的理由是唐、宋、魏等朝代的君主原本是前朝的臣子,是趁朝廷混乱从孤儿寡母的手中取得政权,这属于偷盗,有点不光彩。而元朝,是用无数的鲜血换来的。虽然对比之前的朝代要“正”很多,但不免有强抢之意。而明朝建国的明太祖,虽然出身只是平民百姓,但他身为元王朝的子民,以下犯上朱元璋取得天下有违伦理常纲。

唯有清朝得天下是正统的,因为清朝是在“贼人”李自成的手上取得天下的,不是从明朝的手上取得的。原本清和明朝是邻国,他们是见到邻国有贼人造反杀了主人,出于道义出兵镇压帮主人报了仇,而取得天下的。所以说别人取天下都是靠抢和偷盗而来的,而大清则是因为见义勇为,顺应天理得来的。所以大清王朝是历朝历代最正统的。这个解释让懂得历史的人实在感到什么叫做“颠倒黑白”。

事实是:但事实上满洲人入关不过是对内地财富的掠夺。并非是他们口中所说的因为道义进来为人民服务的。在明末时,满洲人主要的财政来源就是靠抢来的。而且他们经常在抓汉人作为奴隶帮他们劳作,而皇太极对汉人的土地觊觎多年,不过历史给了大清朝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李自成的出现正好给他提供了机会而已。最后清兵被吴三桂因为家眷及保存实力想法的作用下放了进来后,清兵与李自成确实也有过血战,李自成败也是败给了吴三桂与多尔衮的联军,而且当时大清入关的时候,他们的确打着的便是为明朝崇祯帝报仇的旗号,只不过有些可笑的是,明灭亡之前,跟明朝打得最多的便是大清的八旗兵,而且当时大清一直都有野心攻入关中,妄图取代大明统治。

在入关之前皇太极对明朝汉地发起过五次大规模的抢劫。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多次被他们光顾,每次满洲铁骑所到之处无不是血流成河。在1639年济南城内,满洲士兵在屠杀13万百姓后被城里所有财物搬空。当时满洲人可不管什么“仁义道德”,在他们眼里明朝汉地的人,与牛羊等牲口无异。他们将汉人和牲畜一起报,导致后世史学家都无法清楚的区别人与牲畜的数量。根据历史学家的估计,在满清入关前,至少抢夺了二百万汉人成为他们的奴隶。

而清朝皇帝所说的清朝得天下最为正统这一说法,是入关后学习了大量的汉族文化后,玩的更高级的一种统治手段而已。满清入关统治汉人有其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物竞天择的结果。但清朝皇帝说清朝得天下是历史上最为正统这一说法就有点自欺欺人了,毕竟汉人统治了这么长历史的积累,这样的说法实在是无法令人信服。其实中国历代百姓只要能吃饱饭,没有人会造反的。只要让百姓吃得饱穿得暖,就是最好的理由,百姓才不管什么正不正统。争这个正统之名其实毫无意义,最后的结果是满洲人入关后由于历史文化传承不足,反而被汉文化同化形成现在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局面。封建王朝就数满清最恶心!得国最不正!不是李自成一顿瞎忙搞死明朝哪有满清什么事?!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李自成又是汉民族的掘墓人。而满清这种奴化正统还是让鲜卑族北魏,氐族前秦这些“不正统”统治也罢。







本站所有资源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及出版商所有,所提供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网站本身并不存储相关资源文件。 如资源下载链接侵犯到版权方,请发送邮件到o2k@qq.com,站长核实后会第一时间移除,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桂ICP备17006911号-1|历史的天空

GMT+8, 2024-12-23 10:36 , Processed in 0.17731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