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26个儿子及世系 朱标,长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标】太子(朱标)→惠帝(朱允炆)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樉】秦愍王(朱樉)→秦隐王(朱尚炳)→秦僖王(朱志堩)→秦怀王(朱志均)→秦康王(朱志邅)→秦惠王(朱公锡)→秦简王(朱诚泳)→秦昭王(朱秉欆)→秦定王(朱惟焯)→秦宣王(朱怀埢)→秦靖王(朱敬镕)→秦敬王(朱谊旐)→秦王(朱谊漶)→秦王(朱存枢) 朱棡,三子,晋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棡】晋恭王(朱棡)→晋定王(朱济熺)→晋王(朱济熿)→晋王(朱美圭)→晋庄王(朱钟铉)→晋端王(朱知烊)→晋简王(朱新典)→晋惠王(朱慎鋷)→晋穆王(朱敏淳)→晋王(朱求桂) 朱棣,四子,明成祖(硕妃出,但自称孝慈高皇后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棣】燕王(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代宗(朱祁镇、朱祁钰)→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燳)→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熹宗、思宗(朱由校、朱由检)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橚】周定王(朱橚)→周宪王(朱有炖)→周简王(朱有爝)→周靖王(朱子垕)→周懿王(朱子驩)→周惠王(朱同镳)→周恭王(朱睦审)→周庄王(朱朝堈)→周敬王(朱在铤)→周端王(朱肃溱)→周王(朱恭枵) 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桢】楚昭王(朱桢)→楚庄王(朱孟烷)→楚宪王(朱季堄)→楚康王(朱季埱)→楚靖王(朱均鈋)→楚端王(朱荣氵戒)→楚愍王(朱显榕)→楚恭王(朱英佥)→楚王(朱华奎)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齐王(永乐朝废为庶人)(达定妃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达定妃出) 朱杞(1369年—1370年),九子,赵王(幼殇)。洪武三年(1370)夏四月受封赵王,洪武三年(1370)十二月殇,无谥号。 朱檀,十子,鲁荒王(郭宁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檀】鲁荒王(朱檀)→鲁惠王(朱泰堪)→鲁庄王(朱阳铸)→鲁端王(朱观定)→鲁恭王(朱颐坦)→鲁敬王(朱寿鏳)→鲁宪王(朱寿鋐)→鲁肃王(朱寿镛)→鲁王(朱以派)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椿】蜀献王(朱椿)→蜀靖王(朱友堉)→蜀僖王(朱友党)→蜀和王(朱悦菼)→蜀定王(朱友垓)→蜀怀王(朱申鈘)→蜀惠王(朱申凿)→蜀昭王(朱宾瀚)→蜀成王(朱让栩)→蜀康王(朱承龠)→蜀端王(朱宣圻)→蜀恭王(朱奉铨)→蜀王(朱至澍)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献王(胡顺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简王(郭惠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桂】代简王(朱桂)→代隐王(朱仕廛)→代惠王(朱成炼)→代懿王(朱俊杖)→代昭王(朱充耀)→代恭王(朱廷崎)→代定王(朱鼐铉)→代王(朱鼐钧)→代康王(朱鼎渭)→代王(朱传齐) 朱柍,十四子,肃庄王(郜氏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柍】肃庄王(朱柍)→肃康王(朱瞻焰)→肃简王(朱禄埤)→肃恭王(朱贡錝)→肃定王(朱弼桄)→肃怀王(朱绅堵)→肃懿王(朱缙贵)→肃宪王(朱绅尧)→肃王(朱识鋐) 朱植,十五子,辽简王(韩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植】辽简王(朱植)→辽王(朱贵烚)→辽肃王(朱贵受)→辽靖王(朱豪墭)→辽惠王(朱恩稽)→辽恭王(朱宠氵受)→辽庄王(朱致格)→辽王(朱宪节) 朱栴,十六子,庆靖王(余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栴】庆靖王(朱旃)→庆怀王(朱邃欻)→庆庄王(朱邃塀)→庆恭王(朱寘錖)→庆定王(朱台浤)→庆惠王(朱鼒枋)→庆端王(朱倪贵)→庆宪王(朱伸域)→庆王(朱帅锌)→庆王(朱倬纮) 朱权,十七子,宁献王(杨妃出) 宁献王(朱权)→宁靖王(朱奠培)→宁康王(朱觐钧)→宁王(朱宸濠) 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楩】岷庄王(朱楩)→岷恭王(朱徽煣)→岷顺王(朱音瀼)→岷简王(朱膺钅丕)→岷靖王(朱彦汰)→岷康王(朱誉荣)→岷宪王(朱定耀)→岷王(朱禋洪)→岷王(朱企崟)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乐朝废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韩宪王(周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松】韩宪王(朱松)→韩恭王(朱冲或)→韩怀王(朱范圯)→韩靖王(朱范仰)→韩惠王(朱徵钋)→韩悼王(朱偕氵充)→韩康王(朱偕灊)→韩昭王(朱旭櫏)→韩定王(朱融燧)→韩端王(朱朗锜)→韩王(朱亶脊) 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模】渖简王(朱模)→渖康王(朱佶焞)→渖庄王(朱幼学)→渖恭王(朱诠钲)→渖宪王(朱允栘)→渖宣王(朱恬烄)→渖定王(朱珵尧)→渖王(朱效钅庸)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桱】唐定王(朱桱)→唐靖王(朱琼烃)→唐宪王(朱琼炟)→唐庄王(朱芝址)→唐成王(朱弥鍗)→唐敬王(朱宇温)→唐顺王(朱宙栐)→唐端王(朱硕熿)→唐王(朱聿键)→唐王(朱聿镆) 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 朱鹥,二十五子,伊历王(葛丽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鹥】伊历王(朱鹥)→伊简王(朱颙炴)→伊悼王(朱諟钒)→伊定王(朱諟锊)→伊庄王(朱訏渊)→伊敬王(朱訏淳)→伊王(朱典楧) 朱楠,二十六子(早殇) 明朝亲王封国 序号 | 封号/谥号 | 姓名 | 封国 | 简介 | 01 | 靖江王 | 朱守谦 | 广西临桂 | 明仁祖朱世珍曾孙 | 02 | 秦愍王 | 朱樉 | 陕西长安 | 明太祖朱元璋次子 | 03 | 晋恭王 | 朱棡 | 山西阳曲 | 明太祖朱元璋三子 | 04 | 燕王 | 朱棣 | 北平宛平 | 明太祖朱元璋四子 | 05 | 周定王 | 朱橚 | 河南祥符 | 明太祖朱元璋五子 | 06 | 楚昭王 | 朱桢 | 湖广江夏 | 明太祖朱元璋六子 | 07 | 齐恭王 | 朱榑 | 山东益都 | 明太祖朱元璋七子 | 08 | 潭王 | 朱梓 | 湖广长沙 | 明太祖朱元璋八子 | 09 | 鲁荒王 | 朱檀 | 山东滋阳 | 明太祖朱元璋十子 | 10 | 蜀献王 | 朱椿 | 四川成都 | 明太祖朱元璋十一子 | 11 | 湘献王 | 朱柏 | 湖广江陵 | 明太祖朱元璋十二子 | 12 | 代简王 | 朱桂 | 山西大同 | 明太祖朱元璋十三子 | 13 | 肃庄王 | 朱楧 | 陕西兰县 | 明太祖朱元璋十四子 | 14 | 辽简王 | 朱植 | 湖广江陵 | 明太祖朱元璋十五子 | 15 | 庆靖王 | 朱栴 | 陕西宁夏 | 明太祖朱元璋十六子 | 16 | 宁献王 | 朱权 | 江西南昌 | 明太祖朱元璋十七子 | 17 | 岷庄王 | 朱楩 | 湖广武冈 | 明太祖朱元璋十八子 | 18 | 谷王 | 朱橞 | 湖广长沙 | 明太祖朱元璋十九子 | 19 | 韩宪王 | 朱松 | 陕西平凉 |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子 | 20 | 沈简王 | 朱模 | 山西长治 |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一子 | 21 | 安惠王 | 朱楹 | 陕西平凉 |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二子 | 22 | 唐定王 | 朱桱 | 河南南阳 |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 | 23 | 郢靖王 | 朱栋 | 湖广长寿 |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四子 | 24 | 伊厉王 | 朱彝 | 河南洛阳 |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五子 | 25 | 吴王 | 朱允熥 | 浙江钱塘 | 明兴宗朱标三子 | 26 | 汉王 | 朱高煦 | 山东乐安 | 明成祖朱棣次子 | 27 | 赵简王 | 朱高燧 | 河南安阳 | 明成祖朱棣三子 | 28 | 郑靖王 | 朱瞻埈 | 河南河内 | 明仁宗朱高炽次子 | 29 | 越靖王 | 朱瞻墉 | 浙江西安 | 明仁宗朱高炽三子 | 30 | 襄献王 | 朱瞻墡 | 湖广襄阳 | 明仁宗朱高炽五子 | 31 | 荆宪王 | 朱瞻堈 | 湖广蕲春 | 明仁宗朱高炽六子 | 32 | 淮靖王 | 朱瞻墺 | 江西鄱阳 | 明仁宗朱高炽七子 | 33 | 滕怀王 | 朱瞻垲 | 云南昆明 | 明仁宗朱高炽八子 | 34 | 梁庄王 | 朱瞻垍 | 湖广长寿 | 明仁宗朱高炽九子 | 35 | 卫恭王 | 朱瞻埏 | 河南河内 | 明仁宗朱高炽十子 | 36 | 德庄王 | 朱见潾 | 山东历城 | 明英宗朱祁镇次子 | 37 | 秀怀王 | 朱见澍 | 河南汝阳 | 明英宗朱祁镇五子 | 38 | 崇简王 | 朱见泽 | 河南汝阳 | 明英宗朱祁镇六子 | 39 | 吉简王 | 朱见浚 | 湖广长沙 | 明英宗朱祁镇七子 | 40 | 徽庄王 | 朱见沛 | 河南阳翟 | 明英宗朱祁镇九子 | 41 | 兴献王 | 朱祐杬 | 湖广钟祥 | 明宪宗朱见深四子 | 42 | 岐惠王 | 朱祐棆 | 湖广安陆 | 明宪宗朱见深五子 | 43 | 益端王 | 朱祐槟 | 江西南城 | 明宪宗朱见深六子 | 44 | 衡恭王 | 朱祐楎 | 山东益都 | 明宪宗朱见深七子 | 45 | 雍靖王 | 朱祐枟 | 湖广衡阳 | 明宪宗朱见深八子 | 46 | 寿定王 | 朱祐榰 | 湖广安陆 | 明宪宗朱见深九子 | 47 | 汝安王 | 朱祐梈 | 河南汲县 | 明宪宗朱见深十一子 | 48 | 泾简王 | 朱祐橓 | 山东沂州 | 明宪宗朱见深十二子 | 49 | 荣庄王 | 朱祐枢 | 湖广武陵 | 明宪宗朱见深十三子 | 50 | 申懿王 | 朱祐楷 | 四川宜宾 | 明宪宗朱见深十四子 | 51 | 景恭王 | 朱载圳 | 湖广安陆 | 明世宗朱厚熜四子 | 52 | 潞简王 | 朱翊镠 | 河南汲县 | 明穆宗朱载坖四子 | 53 | 福忠王 | 朱常洵 | 河南洛阳 | 明神宗朱翊钧三子 | 54 | 瑞王 | 朱常浩 | 陕西南郑 | 明神宗朱翊钧五子 | 55 | 惠王 | 朱常润 | 湖广江陵 | 明神宗朱翊钧六子 | 56 | 桂端王 | 朱常瀛 | 湖广衡阳 | 明神宗朱翊钧七子 |
公元1368年1月23日(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明太祖在应天称帝,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今江苏南京)为南京,大梁(今河南开封)为北京。同年闰七月,大将徐达攻克大都,元朝残余势力北遁。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在与其谋士们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时,一致认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强”,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于是以前朝为鉴,决定建藩,于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开始,分封诸皇子为亲王,并规定一套严格的封藩制度。这一制度被明朝历代皇帝奉为万世不变的祖训,一直延续至明末。 由明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和诸王世系,各拟二十字,一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系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系不拘。明朝规制,皇子封亲王,授以金宝、金册,亲王子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印、银册。皇姑为大长公主,皇姊妹为长公主,皇女为公主,亲王女为郡主。 在创业的过程中,朱元璋后宫也没闲着,在所有皇帝中,朱元璋都算是很能生的。据《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记载,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女儿16个,共42子女,这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中也不算少了。其中最小的皇子朱楠和最小的公主宝庆,就分别是他在六十六岁和六十七岁时所生,真是老当益壮。朱元璋这个乞丐出身的突农民在历史上留下的形象至为冷酷,他对百姓、对大臣、对故交、对妻妾,都冷血无情,完全是屠夫的代名词,对功臣残害是历朝历代最厉害的。唯有在自己的子孙面前,他却满面慈祥,温柔体贴得无以复加。为了确保子孙们生活幸福,他绞尽了脑汁。开国不久,还没来得及大封功臣,他先急不可待地把自己的所有儿子都封为亲王,虽然他最小的儿子那一年刚刚一岁。他规定皇族子孙不受普通法律约束,不归当地官府管制。诸王的府第、服饰和军骑,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见了他们都要“伏而拜谒”。当然没有任何土地是藩王的封地,明代藩王只对土地有所有权,土地的产出有支配权,没有在土地上任命官员和直接收税的权利。 当他的第二十四个儿子朱栋出世时,朱元璋的孙子朱允文都已经十一岁了。除了太子朱标(懿文太子)和二十六子朱楠外,其余24子均封王:次子朱樉(秦愍王)、三子朱棡(晋恭王)、四子朱棣(燕王,即后来明成祖)、五子朱橚(周定王)、六子朱桢(楚昭王)、七子朱榑(齐王)、八子朱梓(潭王)、九子朱杞(赵王)、十子朱檀(鲁荒王)、十一子朱椿(蜀献王)、十二子朱柏(湘献王)、十三子朱桂(代简王)、十四子朱柍(肃庄王)、十五子朱植(辽简王)、十六子朱栴(庆靖王)、十七子朱权(宁献王)、十八子朱楩(岷庄王)、十九子朱橞(谷王,永乐朝废为庶人)、二十子朱松(韩宪王)、二十一子朱模(沈简王)、二十二子朱楹(安惠王)、二十三子朱桱(唐定王)、二十四子朱栋(郢靖王)、二十五子朱木彝(伊历王)、二十六子朱楠(幼殇)。这些藩王被派到全国各地,一部分授以兵权,如燕王朱棣、晋王朱棢等。藩王虽然没有封地的管治权,但拥有护卫军队,可以防御北边的蒙古势力,作为皇室的屏障。燕王之所以能够登基靠的是自己的努力,武力篡夺了侄子的王位。 明太祖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其中的赵王朱杞死于三岁,另一个皇子朱楠甚至刚刚满月就已夭折。此外的二十四子全部成年。不用说,这二十四子中,朱元璋最宠爱的就是太子朱标,另外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周王朱橚、燕王朱棣等等也都深为其所喜。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长子朱标和四子朱棣,这两人一个本来是铁板钉钉的未来皇帝,但却走在了父亲前头,无缘帝位;另一个本来就是藩王命,但他起兵造反,最后成功把侄子拉下马,自己坐上了皇位,并开创出永乐盛世,知名度高也是正常的。 朱元璋的祖父叫朱初一,朱初一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朱元璋的大伯叫朱五一,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重四,一个是朱元璋的父亲叫朱五四,也叫朱世珍。朱元璋有兄弟四人,他是最小的那个,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朱元璋的大哥叫朱兴隆,原名是朱重五,二哥叫朱兴盛,原名叫朱重六,三哥朱兴祖,原名叫朱重七。所以朱元璋登基之后,对子孙后代的名字格外计较,坚决不允许再出现这样的贱名。于是朱元璋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有后代的23个儿子(八子朱梓无子,九子朱杞幼殇,二十六子朱楠幼殇除外),从孙子辈算起各拟定了20个字的后代世系,每个字为一世。几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以下依此类推。在朱元璋为23房子孙所取派语分别是: 太子房: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房: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晋王房: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房: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房: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房: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房: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房: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房: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房: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房: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房: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房: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房: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房: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房:徽音膺彦誉,定幹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谷王房: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房: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沈王房: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房: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房: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郢王房: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伊王房: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八子潭王无子,封国取消,无谥。 九子赵王朱杞幼殇。 二十六子朱楠幼殇,无子。 根据这个世系表,容易查得某个明朝的皇族属于哪一房,是第几代。清初曾经据此追杀过大量明朝的皇族,特别是最后几个皇帝的后代(近支子孙)。雍正年间进行大赦,朱元璋的后裔才安定下来。现在甚至还可以依据这个世系表验证某一朱姓人是否朱元璋的后代。清初四大画僧中有两个是明朝的宗室皇族。其中八大山人朱耷,又号雪个,明宗室,谱名统(上林下金)。从他的名字第一个字为统字,第二个子带金字旁查世系表可以知道他是第一代宁王的八世孙即朱元璋的九世孙。石涛,又号大涤子,名若极,小名阿长。查世系表正是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的十一世孙,他的父亲是亨字辈的末代靖江王朱亨嘉。在石涛作品上,常盖有「靖江後人」白文方印,或「赞之十世孙阿长」朱文长方印,以怀念他的十世祖第二代靖江王朱赞仪。因为赞仪恭慎好学,永乐元年才能恢复朱守谦因触犯《祖训录》,亲近小人,毒害百姓等先后两次被废的郡王爵位。朱守谦被废后由其嫡子朱赞仪继位,永乐元年(1403)就藩桂林。此后靖江王代代相传,直到顺治七年(1650)终结,靖江王是中国历史上传袭时间最久的藩王。 明朝重建了比较规范的分封制,明太祖在全国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六个儿子, 与侄孙朱守谦,在内的二十七个王,在边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军务。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位后,强化中央集权,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形成“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明朝藩王分为两等,一是亲王,二是郡王,亲王从数量上来说,其实并不算多,从洪武三年朱元璋把他的儿子们封为第一批藩王(包括秦王、晋王等九王),到崇祯十四年崇祯帝封他的两个儿子定王和永王,一共有67个亲王,但是这些亲王,有的年纪小,没有真正的到藩地建国开府,有的因为无子或中途有罪被撤废,到了明朝末年,实际上还存在的亲王只有28个,说实话,28个亲王,并不算多。 明朝初期的亲王分布图明朝的藩王问题,其实主要是郡王太多,明朝的规制是只要是亲王的儿子,除了长子继承亲王爵位以外,其他的儿子基本上都可以封郡王,由于明成祖以后对藩王在政治事业上严格限制他们的活动,然后在生活上尽量满足他们的享受,所以亲王们除了在家生孩子以外,真的没事可做,明末的才子张岱说:我明自靖难之后,待宗室其制愈严愈刻。在诸王之中,乐善好书者固百不得一,而即有好饮醇酒,近妇人,便称贤王,遂加奖励矣! 明成祖以后的主要亲王分布图酒足饭饱就睡觉,明朝的亲王们生儿子的能力超级强,这样郡王的规模就很大,到了明末郡王的规模超过600个,分布在全国各地。关键是郡王们也很会生,朝廷可不是光亲王、郡王养起来啊,他们的儿子、女儿也都要养起来,这个数量就大得吓人了,明末这个亲王、郡王加上他们的子女至少超过20万人。 因此明末养藩王花的钱就是天价,朝廷根本养不起,明末的天启年间,有人给朝廷算了一笔账,当年养藩王及其子女共需支付禄米396万石,但当年全国田赋收入一共才只有257万石,也就是光解决藩王们的吃饭问题,朝廷的财政赤字就会高达43%,所以朝廷实际上是已经养不起这帮人了,拖欠工资那是常事,因此明末的藩王的日子也不好过,因为朝廷根本无力及时和全款支付他们禄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