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国自秦大一统至清朝灭亡,共出现过九个大一统王朝。分别是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另外还有五十多个小王朝。当然,秦朝以前的夏、商、周三代也是统一的王朝。现在比较统一的说法是中国总共有83个王朝,559个帝王,其中帝397个,王162个。
中国历史悠久,自秦朝大一统至清朝灭亡,共出现过九个大一统王朝。分别是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另外还有五十多个小王朝。当然,秦朝以前的夏、商、周三代也是统一的王朝。现在比较统一的说法是中国总共有83个王朝,559个帝王,其中帝397个,王162个。 人们对于如此繁杂的大小王朝为了记忆清楚,总会编传很多脍炙人口的顺口溜!其中最广也是最简洁的顺口溜是: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讲座教授包弼德(PeterK.Bol)唱得一首“中国朝代歌”火了。 他用《两只老虎》曲子改编了“中国朝代歌”:“商周秦汉,商周秦汉,隋唐宋,隋唐宋。元明清Republic(注:中华民国),元明清Republic,毛泽东,毛泽东。” 此歌一出,萌翻众多观众。也有网友指出三国六朝缺席,于是自编《一闪一闪亮晶晶》版朝代歌:“五帝夏商两周秦,西汉东汉三国晋。凉燕赵,夏汉秦,北继胡,南承晋。隋唐两宋夏辽金,蒙元明清中华民。” 如此众多的朝代名是中国历史的宝贵财富,但你知道这么多王朝的国号都是什么含义呢? 中国历史朝代表 政权 | 开国者 | 立国年 | 亡国年 | 国祚 | 黄帝 | 轩辕 | -2660 | -2070 | 590 | 姒夏 | 夏禹 | -2070 | -1600 | 470 | 子商 | 商亥 | -1766 | -1051 | 715 | 姬周 | 周昌 | -1070 | -256 | 814 | 芈楚 | 熊诵 | -704 | -223 | 481 | 姬晋 | 晋重耳 | -632 | -403 | 229 | 姬魏 | 魏斯 | -403 | -225 | 178 | 妫齐 | 田因齐 | -341 | -221 | 120 | 嬴秦 | 秦驷 | -325 | -207 | 118 | 嬴赵 | 赵雍 | -323 | -222 | 101 | 炎汉 | 刘邦 | -206 | 8 | 213 | 新莽 | 王莽 | 8 | 23 | 15 | 东汉 | 刘秀 | 25 | 220 | 195 | 曹魏 | 曹操 | 213 | 265 | 52 | 季汉 | 刘备 | 219 | 263 | 44 | 东吴 | 孙权 | 222 | 280 | 58 | 司马晋 | 司马昭 | 263 | 420 | 157 | 成汉 | 李雄 | 304 | 347 | 43 | 汉赵 | 刘渊 | 304 | 329 | 25 | 片赵 | 石勒 | 319 | 352 | 33 | 前燕 | 慕容就 | 337 | 370 | 33 | 前秦 | 苻洪 | 350 | 394 | 44 | 后燕 | 慕容垂 | 384 | 407 | 23 | 拓跋魏 | 拓跋珪 | 386 | 556 | 170 | 刘宋 | 刘裕 | 418 | 479 | 61 | 南齐 | 箫道成 | 477 | 502 | 25 | 南梁 | 萧衍 | 502 | 557 | 55 | 北齐 | 高洋 | 550 | 577 | 27 | 南陈 | 陈露先 | 557 | 589 | 32 | 北周 | 宇文觉 | 557 | 581 | 24 | 杨隋 | 杨坚 | 581 | 618 | 37 | 李唐 | 李渊 | 617 | 907 | 290 | 沙陀唐 | 李克用 | 891 | 936 | 45 | 后梁 | 朱温 | 901 | 923 | 22 | 南吴 | 杨行密 | 902 | 937 | 35 | 长和 | 郑买嗣 | 902 | 928 | 26 | 刖蜀 | 王建 | 903 | 925 | 22 | 契丹辽 | 阿保机 | 907 | 1218 | 311 | 后蜀 | 孟融羊 | 933 | 966 | 33 | 南唐 | 李昇 | 935 | 975 | 40 | 后晋 | 石敬珊 | 936 | 947 | 11 | 大理 | 段思平 | 937 | 1253 | 316 | 后我 | 刘知知 | 947 | 951 | 4 | 后周 | 郭威 | 951 | 960 | 9 | 赵宋 | 赵匡胤 | 960 | 1279 | 319 | 党项夏 | 李继迁 | 990 | 1227 | 237 | 女真金 | 阿骨打 | 1114 | 1234 | 120 | 蒙元 | 忽必烈 | 1206 | 1388 | 182 | 东明 | 朱元璋 | 1364 | 1662 | 298 | 满清 | 皇太极 | 1616 | 1912 | 296 |
国号是一个政权的名字,代表一个国家法定统治政权的官方名称。而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国号就是朝代名称,这都是开国君主定下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第一个国号“夏”开始到封建帝制最后一个国号“清”为止,共四千年的“家天下”历史,那么这十三个大朝的国号都是怎么来的呢? 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封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拥有或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这些封建“国号”从史料所记来看,都与“龙兴之地”有关,暗藏风水玄机,国号直接关系国运的长短,并非无稽之谈。 那么这些王朝的名号都是怎么来的呢? 先秦时期,各个王朝的国号之来历,与该王朝的建立者所在的部落之图腾与地望有关。《史记·五帝本纪》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如,黄帝的国号为“有熊”,黄帝的国号之所以为“有熊”,是因为黄帝的父亲少典是有熊国的国君;尧的国号为“陶唐”是因为帝尧起初被封于陶(一般认为在今山西临汾),后来又迁徙到唐(一般认为在今山西襄汾);舜的国号为“有虞”是因为帝舜的五世祖穷蝉被分封于虞地。 夏朝 夏,大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由于大禹没有将王位禅让给贤能的人,而是直接传给了儿子,所以自此开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那么“夏”这个国号是怎么来的呢?其来源共有十种说法,比较可信的就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而唐朝的张守节认为“夏”是大禹受封称号“夏伯”得名来的,也并非不无道理。 虽然目前国外学者对夏朝是否存在还持怀疑态度,但国内学者多倾向于认为夏朝与二里头文化有一定渊源。关于夏的含义有不同的看法,如范文澜先生认为是禹的儿子启西迁到大夏地区后(今山西夏县)以地名来作为政权名称的,大夏就在今天的山西西南部。 不过也有学者提出了更有趣的看法,胡阿祥先生认为在甲骨文里的“夏”是一只蝉的模样,在古人看来,蝉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不断,这从考古中出土的玉蝉就可看出。古人可能注意到了蛹——蝉——蛹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现象,他们认为不断地周期性变化象征着生命的周而复始。 商朝 商,早在五帝帝舜时期,其始祖契(xie)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今河南商丘),《诗经》里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说法。。后来商汤灭夏桀建立王朝,遂以之为号。但是后来著名的盘庚在位时又将都城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史家便据此将盘庚迁殷前的时期称作“商”、盘庚迁殷后的时期称作“殷”,或者“殷商”。 商朝是我国第二个王朝,从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到约公元前1046年灭亡,共享国555年,历三十一王。 春秋后期版图 战国中期的版图 周,其祖先古公亶父被戎狄所驱逐,从陕西高原迁徙到了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后来武王伐纣后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遂称周朝。公元771年,申候勾结犬戎袭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次年,继位的周平王东迁到了洛邑(今洛阳)。从此,史称平王东迁前为西周,东迁后为东周。东周又被细分为春秋、战国。春秋,因孔子修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因西汉末刘向编纂《战国策》始作为历史名称,其意为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不解。 又一说周朝的国号为“周”与农业有关,“周”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很像“田”字,周人的始祖后稷是商朝主管农业的官员,“周”字在篆文中“上田下口”,如同一块方形的田里长满了茂盛的农作物,可能是因为周人擅长农业,所以商王武乙才赐“周”号给周人,周武王建立了新王朝之后,就定国号为“周”。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享国时间最长的朝代,自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立国以来到公元前256年周赧王伐秦失败东周灭亡,共历经791年三十七王。其国号“周”的来源也是有些历史。周人最早居住在姬水一带,到公刘时迁至豳,氏族也以豳为国。在豳居住的时期,周人以农耕为主,生活稳定,可惜他们受薰育戎侵袭逼迫,最终迁到周原居住,从此有了“周”的概念。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 秦,其先祖是古部落首领少昊的后裔。在周孝王时期秦人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国,治所在秦邑。周幽王时期西周被犬绒入侵灭亡,秦襄公派兵保护周平王东迁洛阳有功,被周平王正式封为诸侯,敕封岐山以西的土地,那片土地就是秦地。秦国也就成为了周朝正式的诸侯国。嬴政作为秦国的君王,统一六国后建立的王朝当然依旧以“秦”为国号。 根据顾颉刚先生的研究,秦人最早是生活在东方的部族,和商人关系友好。后来武王伐纣时因为站错了队伍被周人惩罚,举族西迁,秦人于是在今天甘肃天水一带繁衍定居下来。从甲骨文字形来看“秦”字为禾草的样子,禾草在古代是饲养马匹的重要饲料,反映了秦人祖先擅长养马的真实历史。 秦人利用这片土地,和周围的夷狄交战,直到秦穆公独霸西戎,占领整个关中。所以,秦朝的发祥地是陕西的关中,最早的“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就是称关中。关中是一块盆地,渭河从中穿过,东边关闭函谷关,就是一块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王国。 夏商周统称为先秦三代,从秦朝开始中国才进入由皇帝统治天下的封建帝制时期。秦国本只是战国时期的七雄之一,秦始皇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最终统一六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秦朝虽然只存在了15年,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历经二帝,但是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从汉至宋,各个王朝的国号与其建立者兴起之地的地望有关。 汉朝(前202—220年) [img][/img] 汉朝汉武帝时疆域 汉朝(西汉),项羽灭秦后分封天下十八路诸侯,因为忌惮刘邦遂将其封于道路坎坷,山川重重的汉中、巴蜀之地四十一县,治所在汉中所以称“汉中王”。而“汉中”的“汉”字则与“汉水”有关。刘邦攻灭项羽后,遂以汉为国号,定都长安。 刘邦本来打算先进入关中做关中王,但在项羽的压力下被迫放弃,被改封在汉中郡和巴蜀地区做汉王。刘邦心里感到很憋屈,认为自己成果的果实被项羽夺走了,如今只能做山沟里的诸侯王。但根据萧何等人的解释:“语曰‘天汉’,其称甚美”,这就是说汉这个国号象征上天银河,有天意护佑,这种全新的解释为刘邦统一全国提供了一种文化上的优势地位。胡阿祥教授在国号研究中特别指出汉在古代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汉,漾也”。汉水的上源是水量较小的漾水,寓意盛大。后来汉朝果然开疆拓土,声望远播,成为了我们国家主体民族的名称。 汉朝承继秦制,完善了封建帝制。从刘邦公元前202年称帝到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给曹丕,中间去掉王莽篡汉的15年和玄汉的2年,汉朝共享国405年,其中西汉历经210年十二帝,东汉历经195年十四帝。如果说秦朝只是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制度,那么汉朝则影响了中国人世世代代的思想,“汉族”也因汉朝的强大而来,成为中国主体民族。 新朝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汉,于公元前8年称帝。因王莽初年被封为新都侯(今河南新野),篡汉后遂以新为国号。西汉末年因为土地兼并严重,自然灾害不断,蓄奴问题也很突出,国家统治面临危机。很多儒生根据谶纬学说和天人感应的看法认为应当异姓为帝王。权臣王莽借机夺权篡位,实施改革,美其名为新政。所以新朝的国号实际寓意与前朝不同,天运重开的意味。(只不过王莽改革很多更像是机械的复古。) 新朝享国15年历一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经过战争建立的王朝,因为王莽是外戚篡权,加上称帝前十分会伪装,与西汉腐败的朝廷行成鲜明对比,使得他口碑非常好,最终不费吹灰之力就取代了西汉的政权。根据五德终始说,汉属火德,而在西汉后期天人感应的五德终始说支配下,民间涌动着以新德代替旧德的浪潮,王莽顺应民意“革汉而立新”,新为土德,根据五行相生之理,属火德的西汉生属土德的新朝十分合理。 汉朝(东汉),王莽新朝灭亡以后,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刘邦后裔刘秀于公元前25年攻灭群雄,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因相对于长安,洛阳地理位置在其东,史称东汉。 三国(魏蜀吴) 魏(220年—266年) 魏,曹操曾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后升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遂以之为国号,史称曹魏。 蜀(221年—263年) 蜀,刘备割据四川,定都成都,国号为“汉”,以恢复汉室天下作为号召,但此地本属先秦时代古蜀国范围,故被曹魏称为蜀国,蜀国是魏国对它的贬称,史称蜀汉或蜀国。 吴(222年—280年) 吴,孙权占有吴郡(今苏州市)等地,其地春秋时代原属吴国,所以国号称作吴,史称孙吴。又因长江从九江至镇江一段呈南北走向,时人由西向东渡过长江才可来到吴郡,故又称其为东吴。 晋朝(265年—420年) 如果说三国时期的魏、蜀、吴是以古代的袭称有关,而晋朝的国号则是大不一样。不少研究者认为晋的国号有浓厚的谶纬色彩,和东汉末年以来流行的一句“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有关。“晋”字,是上进、晋升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时的司马昭由“高都公”变成“晋公”,地位更高了。这样一来,“晋”既符合“代汉者当涂高”的神秘预言,又符合司马氏的籍贯封地。“司马昭以晋为国号,司马炎以晋为新王朝的国号,其实隐含了以晋朝继承汉朝、而不承认汉魏禅让的心态。 晋,司马昭在魏时消灭了蜀汉政权曾被封为晋公、晋王,封地在山西省上党郡,属于古代的晋国旧地,所以为晋国王。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即以晋为国号,都洛阳,史称西晋。后为匈奴贵族刘渊所攻灭,晋室宗族司马睿渡过长江来到建康(今南京)重建晋朝。相对于洛阳,建康的大方向位于东部,史称其为东晋。 西晋是以东汉以后又一个一统天下的王朝,不过寿命很短,从265年晋武帝篡魏到316年五胡乱华长安失守,西晋共存在了51年,其中统一天下的时间则为37年,历经四帝。晋朝的国号来源于开国皇帝司马炎父亲的封号。司马昭起初被魏帝曹奂封为晋公。晋朝开国前一年魏国再次加封晋公为晋王,司马炎继承晋王篡魏后就以 “晋”为国号。 南北朝(420年—589年) 南北朝,东晋灭亡到隋朝一统,中国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先后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并存,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并存,三个时期五个朝代。南北方大体隔长江或淮河对峙,故称南北朝。最后阶段南朝为陈,北朝是吞并北齐的北周。 南朝: 宋,创建者刘裕的祖籍在彭城,古代是宋国地盘。刘裕后来接受了宋王封号,取宋为国号。史学家为了与南北宋的宋相区分,所以称刘裕建立的宋为刘宋。 齐,创建者萧道成本是刘宋将领,后依靠军功逐步掌握大权。在宋元徽五年(477年),萧道成立刘准继位,被封齐王。公元479年,萧道成迫使宋顺帝刘准禅位,灭宋建齐(这位宋顺帝就是说愿生生世世不生在帝王家的皇帝)。也有说法称齐源于谶纬之说,民间有谶歌云:“金刀利刃齐刈之”,意即“齐”将取代“刘宋”。 梁,创立者为萧衍。因萧衍在齐的封爵为梁王,以此定为国号,国号大梁。史学家为区分也称其为南梁、萧梁。 陈,是中国古代政权中唯一 一个国号与皇帝姓氏相同的政权,以陈霸先的姓氏作为国号。 北朝: 魏,取名来自曹魏,意图证明鲜卑人建立的政权接续了曹魏。《魏书》里记载“故躬率六军,扫平中土,凶逆荡除,遐迩率服。宜仍先号,以为魏焉。”讲的就是鲜卑人用魏作为国号来传达一种祖先源于华夏,继承正统的文化观。后来的历史学家为了便于区分,称南北朝时期的魏国为北魏。 齐,来源于高欢的爵位齐王,是北魏皇帝的封赐。为了区分一般称为北齐或高齐。 周,宇文泰第三子宇文觉继任大冢宰,自称周公。宇文觉在废除西魏恭帝的帝位后,以封爵为国号。联系到北周官制的改革学习古制,也与周的命名有一定关系。 隋朝(581年—619年) 隋,杨坚的父亲杨忠在北周时期被敕封北周隋国公,杨坚又从随国公进爵为隋王。封地在湖北随州,在古时候是随国的封地。杨坚依靠的开国集团却是关陇集团。这个集团发源于北魏的河北六镇的镇守将领,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为解决北方柔然族的侵扰,设置六镇。六镇将领累计军功逐渐成为北魏的柱国、大将军。其中武川镇逐步移镇关中、陇山一带,成为北魏分裂后西魏的主要支持力量。杨坚的祖上就是柱国、大将军,历经西魏、北周,通过军功、联姻掌握政权,代北周为皇帝,并一统天下。可以说隋朝利用的仍然是关中的物产的兵源。公元581年,杨坚灭陈统一,遂以隋为国号。 隋朝跟秦朝很相似,都是强盛一时,又十分短命。自隋文帝杨坚在公元581年以隋代周到公元618年隋恭帝杨侑禅位给李渊,隋朝共享国38年,历三帝。隋朝也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影响重大的王朝,当时天下自西晋灭亡后已经分裂了两百多年,杨坚出世重新统一天下,让大一统思想再次深入人心。而隋朝的国号则来源于杨坚父亲杨忠的爵位——随国公。等杨坚继承父亲爵位并取代了北周的统治权后,按照惯例将以爵位“随”为国号,但是随这个字有走的意思,作为国号不吉祥,于是便改为“隋”为国号,但隋朝仍为逃脱二世而亡。 唐朝(618年—907年) 唐,唐高祖李渊的爷爷是关陇集团的显赫人物,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被北周追封为唐国公,李渊在隋朝受封唐国公,镇守晋阳(今太原),晋阳旧地古时候是晋国的封地,晋国的别称也是唐国。李渊趁隋末大乱起兵,攻克长安,占领关中,关闭潼关,隋都长安,代隋称帝,以唐为国号。另李渊起兵之地古代为晋地,唐叔虞所封,或亦与此有关。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时代。那唐朝威名远扬,很多国家都来朝拜,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被尊称为“天可汗”。唐朝在618年建立,907年灭亡,享国289年历二十一帝。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 [img][/img] 五代十国,不是历史朝代,是历史时期。唐被朱温所篡后,朱温建立梁朝。其时,朱温并未统一天下。在北方大地,先后更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同时,中国南部以及山西先后出现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十国。这一时期,史称五代十国。 先说五代: 梁,建立者朱温本来追随黄巢叛乱,后投降唐朝成为地方藩镇,即宣武军节度使。老巢在汴梁一带,古为梁国地,后被唐朝封为梁王,以此得国号。一般为了区分称为后梁。 唐,因为李存勖认为自己中兴唐朝,所以并没有以自己的封爵晋王作为国号,史称后唐。 晋,石敬瑭建立。因为根据地在太原一带,以地名和故李克用封爵为国号,史称后晋。 汉,刘知远建立。因为刘知远是沙陀人,冒姓刘氏以为汉高祖后裔,史称后汉。 周,郭威建立。郭威自认为周代虢叔的后裔,建国号为周。史称后周。 (五代的国号规律是越来越早,从唐、晋、汉、粱再上溯到周代,复古时代的潮流) 再说十国 前蜀,创立者王建以唐封的蜀王爵位为国号,为“大蜀”。 后蜀,创立者孟知祥建立,国号蜀,为与蜀汉、前蜀区分史称后蜀。 吴,以创立者杨兴密所封吴王爵位为国号。 南唐(徐齐):南唐的情况也比较特殊,改换过一次国号。本为齐,后来徐知诰宣称自己是唐王室的后裔,恢复原来的李姓,改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楚,907年后梁建立,马殷主动向中央称臣,被封为楚王,以封爵为国号。 吴越,后梁封钱镠为吴越王,以封爵为国号。 闽,909年王审知被后梁封为闽王,以封爵为国号。 南汉,刘龑凭借父兄在岭南的基业,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今广州)称帝,改广州为兴王府,国号"大越"。次年,刘龑以汉朝刘氏后裔自视,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荆南(南平),分别以后梁和后唐所封爵位荆南节度使、南平王作为国号。 北汉,北汉的开国之君刘崇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任河东节度使、太原尹。郭威灭汉建周。刘崇占据河东十余州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北汉。 宋辽金夏:辽、金、西夏与宋同处一个时期对峙 宋朝(960年—1279年) 宋,五代末年,赵匡胤担任北方最后一个朝代后周朝归德节度使,州治在宋州(今河南商丘西南),篡得后周政权后遂以之为国号,以汴梁为东京,史称北宋。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开封,北宋亡。宋徽宗第九子赵构称帝,迁都临安(今杭州),因其都城大方向相对开封位于南部,史称南宋。 宋朝又分北宋和南宋,北宋是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立的。北宋末年发生了令赵宋皇室十分耻辱的靖康之耻,当时金国把徽钦二帝之外、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虏至北方,北宋灭亡。恰巧不在京城的康王赵构逃过此劫,于是他就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重建宋室,史称南宋。从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到公元1279年丞相陆秀夫背着宋末帝赵昺跳海南宋灭亡,宋朝共存在了319年,历十八帝。 辽朝(916年—1125年) 辽,其族早期活动于辽水流域。唐朝时,契丹首领曾被唐玄宗封为辽阳郡主。后其族建立政权初期称契丹,后改称辽。亦有人认为因其当地产镔铁,‘辽’既契丹语“镔铁”的发音。辽朝的复国史:北辽、西辽、东辽、后辽、后西辽 金朝 金,该族世代生活在按出虎水(哈尔滨东南阿代河),女真族称金为“按出虎水”,故以之为国名。亦有人认为金代辽兴起,《金史·卷二·本纪第二太祖》记载,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时对群臣说:“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于是以大金为国号。另有一说女真兴起于金水,故国号名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西夏(1038年—1227年) 西夏,是由党项人建立的一个朝代,国号“大夏”,简称夏,源于地名。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元朝(1271—1368年) 元朝的前身是成吉思汗建立的Yeke Mongol Ulus,传统观点认为是蒙元前期的国号是大蒙古国,后期忽必烈即位后改为大元。但根据萧启庆等人的研究大蒙古国和大元这两个国号到元末都是一直并用的,因为在蒙古人看来大元只是蒙古人帝国的一个部分,冯家昇也曾指出大契丹和辽与大蒙古国和大元的关系是类似的。 元,蒙古人发源地为蒙古高原,一路战马嘶鸣,击败金国、灭亡西夏、平南宋,一统天下。加之其历任先王多次西征欧洲打下大片疆域,蒙古人遂认为自己的疆土是自古未有的辽阔宽广。蒙古人又不是起自汉地,因此就不能选汉地的古国名,但是他们又不得不尊重汉文化,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发布了《建国号诏》,正式公布国号。其中说道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大元”为国号。“元”有“大”、“首”等意思。这样的与众不同的国号也显示出蒙古人希望获取中原正统文化的企图,但同时也与大蒙古国、大朝的前国号一脉相承,体现出鲜明的蒙古民族特色。但也有人认为这个国号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古籍中引用国号。元朝起,国号不再依据古地名,因为元朝的发祥地在中国古代是蛮夷之地,是中国没有过统治的地方。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少数民族统治的大一统王朝,版图之大空前绝后。从忽必烈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开始到1368年朱元璋北伐赶跑元朝统治者为止,元朝共享国98年历十一帝。 明朝(1366年-1644年) 明,元末农民反抗者以明教为名组织起义,韩山童自称明王,其子韩林儿继任小明王。朱元璋起身草莽,参加红巾军,后自立门户,占领南京,自称吴王,遥奉明王为主,攻略四方羽翼丰满后随即害死小明王。由于在苏州的张士诚也自称吴王。所以朱元璋在前期被称为西吴王,他重用自己家乡的淮西诸将,后期吸收江浙的财力、兵源,击败陈友谅、张士诚、北伐驱逐元朝势力,一统江山。朱元璋建国后以明为国号,第一是为了表示朱元璋在法理上是继承小明王的,第二又因古礼有帝王朝“日”夕“月”的说法,朱元璋希望明朝能与日月同在,永远光明。又一说因为他早期接触祆教,祆教拜火,在中原有明教的说法。而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来源宗教,源头是明教,这一说法也被金庸先生采纳,写进了《倚天屠龙记》里。 明朝是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到公元1644年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共享国267年,历十六帝。 清朝(1636年-1912年) 清,发祥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其首领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兵,以女真族后裔自称,统一女真部族建国,定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并联合蒙古,反抗进攻明朝。明朝经历万历朝的“万历三大征”,国穷民弱,明朝知识分子的劣根性又导致帝国的工商税又难以交足,加上内部连年的平乱战争不见成效,掏空了明朝的国力。在明朝被李自成推翻后,清朝轻易如果,征战数十年终于一统河山。清朝认为明朝是火德,根据五行学说,火克金,水克火,所以改国号为清,且改族名“女真”为“满州”。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或为了避免激发汉族关于历史上金国南下大肆屠杀的民族仇恨清朝。清朝的国号与《诗经》里“维清缉熙,文王之典”的意义有关,《尚书》里又有“永清四海”的说法,取“清”为国号,都是言大清受天命而拥有天下,具有正统性。 清朝是我国第二个被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女真人建立,后改为满族。从1644年清军入关起到1912年清帝退位,清朝共享国268年,历十帝,加上入关前的两帝,共十二帝。最初努尔哈赤定的国号是“金”,史称后金,君主称汗。皇太极继位后起初称大汗,于1636年称帝,并改国号为“大清”。至于为何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就是“清”这个字有“扫清廓清”的意思,符合当时的天下局势。第二种就是因为满人笃信萨满教,而萨满教诸族崇尚“青”,加上三点水就是“清”,至于为何加三点水那就得看看第三种说法了。第三种说法就是根据五德终始说,明朝是火德,“清”是水德,水克火,寓意清朝终将取代明朝。最后清朝也确实取代了明朝成为最后一个统治天下的大一统王朝了。 有人持五行相克说的观点,因为明朝的明为火的含义,而原先的金被火克,所以要引水灭火。这种观点主要是范文澜先生主张。 日本学者市村瓒次郎则认为可能是清和金的发音相近,将原金国号改为清,是选取发音近似的合适字代用。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清国号的含义均应从汉文化元典中去寻找。比如《尚书·泰誓》末句为“永清四海”,《诗经·大雅》首句“肆伐大商,会朝清明”,以及《周颂》首句“维清缉熙,文王之典”。据此,“清”乃周室受命之象征。所以用大清作为国号实则宣示了女真人受命为帝,有正统性。这种观点受到皇太极在得到元代的传国玉玺后很快称帝改国号而推测。 中国古代的国号名目繁多,但却大体上有规律可循。大体上在元代以前多以先秦古国、所封爵位、地理区域名称作为国号,如十六国时期的五燕、五凉、三秦,五代时期的梁唐晋汉周都是如此。到了元代为一大变,开始从古代经典、宗教教义、民族特色等方面取材作为国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