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立即注册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207|回复: 0

什么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史记录了哪些历史?

[复制链接]

489

主题

0

回帖

1798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798
发表于 2021-5-24 21: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核心提示: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修史的传统,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问世,两千多年来,朝代更迭不断,官修史书未曾断绝,至清乾隆四年(1739年),《明史》定稿,乾隆帝下诏历代官修史书,合称《二十四史》,编入《四库全书》史部。

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上各朝代撰写的,并且被历朝列入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二十四史”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基本总括了中国古代各朝。起于汉武帝时诞生的司马迁的《史记》,终于清乾隆四年时刊行的《明史》,前后相隔一千八百多年。总计一共有三千二百一十三卷,大约有四千万的字,都是统一的用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而成的史书。《明史》定稿,乾隆帝下诏历代官修史书,合称《二十四史》,编入《四库全书》史部。

二十四史”的概念亦是逐步形成的。在三国时期,社会上就有了三史之称。而这三史历来都是指《史纪》《汉书》和东汉刘珍所编撰的《东观汉记》,而在范晔的《后汉书》出现之后,就取代了《东观汉记》成为三史之一。

唐朝以前往往将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合称为“三史”。后来又加入了陈寿的《三国志》,称为“四史”或“前四史”。




唐朝官修南北朝八史和《晋书》,再加上之前的前四史合称为“十三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和《隋书》。“十三史”唐朝对西汉以来所修十三部纪传体史书的合称。

到了宋朝这一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上《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就又形成了“十七史”之说。因此宋朝文天祥曾告诉元代丞相博罗:“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我今日非应博学宏词科,何暇泛论!”。

到明代后,又增加《宋史》、《辽史》、《金史》和《元史》合称之为“二十一史”。

清朝的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再加上前先的各史,就是“二十二史”。后又增加《旧唐书》,变成“二十三史”。在编撰《四库全书》的过程之中,学者又从《永乐大典》之中辑录出来《旧五代史》,经过乾隆皇帝的钦定,也被列入正史,到此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到四十九年,由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古代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二十四史示意图

五局合刻二十四史 (五百七十册)

不久又增入《旧唐书》、《旧五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不含清代历史,近人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书成后,并入“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其后又添入近人柯劭忞撰写的《新元史》,终成“二十六史”。“二十四史”被尊为“正史”。《隋书·经籍志》曰:“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班固)、马(司马迁),以为‘正史’。”遂有“正史”之说。“二十四史”皆属纪传体史书,即以人物为中心,着重记述有关人物的生平事迹,历史事件附见于人物纪传中。纪传体主要有纪、表、志、传四种体例:

“纪”(或曰“本纪”)逐年记载帝王在位的国家大事;

“表”扼要胪列纷纭复杂的的大小史实;

“志”(或曰“书”、“考”)专项记录各项典章制度;

“传”(或曰“列传”)集中描摹历史人物生平;

《史记》和《新五代史》中又多出一种“世家”,系纪和传的结合体。四种体例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共同展现出一幅恢宏壮阔的历史长卷。

不同时期的合称

最初《史纪》、《汉书》、《东观汉记》合称“三史”,而在范晔的《后汉书》出现之后,就取代了《东观汉记》成为三史之一。

“三史”加上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前四史”加上《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合称“十三史”。

十三史”加上《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合称“十七史”。

十七史”加上《宋史》《辽史》《金史》和《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二十一史”加上《明史》合称“二十二史”。

二十二史”加上《旧唐书》合称“二十三史”。

二十三史”加上《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史”,至此,“二十四史”为:《史记》、《汉[color= ]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color= ]《宋史》、《辽史》、《金史》、《元史》、[color= ]《明史》、《旧唐书》、《旧五代史》。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你不知道的知识,哪本正史最不可信,最好的毫无争议

很多人只闻二十四史,当然具体哪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有哪些?二十四史一共多少本?二十四史哪些值得读?读二十四史有什么?用 二十四史之首是什么?资治通鉴是二十四史吗?

二十四史

一、二十四史中私人编纂的比政府主导编纂的要多。

二十四史中《宋史》及以后的正史才是当时的政府主导的,前面的二十史几乎都是私人编纂的。像前四史等。

二、二十四史中最好也是最公正的也是私人编纂的

二十四史写得最好和最公正是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前四史都是私人编写的,《史记》的作者太史公司马迁虽然是史官,但《史记》的编写却跟官府没关系。《汉书》的作者班固更只是一介平民。《后汉书》的作者宋晔虽是太守,但他写书的时候,是因为自己政治上不得志,才静下心来写书,陈寿编写的《三国志》也一样,《三国志》原本是以《魏书》、《吴书》、《蜀书》分开流传的,直到宋朝才三合一为《三国志》。

三、二十四史中写得最好的跟最差的

史记

《史记》是二十四史编写最好的,这个应无争议,编写最差的是关于晋朝的《晋书》,《晋书》虽然是唐太宗下令编写的,但是此书的评价却是二十四史中最差的,主查原因是当时的编写者采用的史料有相当一部分是小说家言,甚至于采信了不少神话传说,所以很多史学家说他辞藻虽然不错,但写实性不行。

四 、二十四史作者中有一位女性,可能也是唯一的一位女性

汉书

班固写《汉书》时,中途被征召去攻打匈奴,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他跟随的主将窦宪却因为功高擅权,使得班固也受到牵连,死于狱中,但他的《汉书》却还没有完成,他的妹妹班昭接着编写,所以《汉书》的作者其实是班固兄妹。

五:二十四史中政治偏见最厉害是《明史》

明史

《明史》是清政府组织编写的,先后编写过二次,第一次因清政府要编写《清世祖实录》而停摆,1679年重新开始编写,直到1739年才完成,《明史》虽然有很多优点,参考的史料也很多,但众所周知,清朝的文字管得很严,再加上清政府为了突出自己的合法,所以《明史》带有很多偏见,失真的地方较多,鞑子的无耻显而易见。从明朝末代秦王的乌龙事件,《明史》的不实处

六、二十四史中编写时间最长和最短的

元史

《明史》自1769年开始编写,共花了九十多年,远超于其它史书编写的时间,在他以前,其它史书,最长的也就五六十年。《元史》是二十四史中编写时间最短的,《元史》虽然也有过二次编写,但是两次编写的时间总和也不到一年,后一次编写几乎是重新来,仅仅花了一百五十一天,比第一次还短,因此,《元史》也受到史学家的诟病。

七、二十四史的卷数最多的和最少的

二十四史有超过二百卷的有五史,分别是《明史》三百三十二卷,《元史》二百一十卷,《宋史》四百九十六卷,《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旧唐书》二百卷,大部分都超过一百卷,最少的《陈书》只有三十六卷,最多的自然是《宋史》。

八、正史中最多的朝代汉朝和唐代

后汉书

关于汉朝的专门正史有《汉书》和《后汉书》,其实《史记》也有部分,《汉书》和《史记》中汉朝的部分有重合,主要是汉武帝及以前的时间。《汉书》记载的是西汉,《后汉书》记载的是东汉。

唐朝是唯一有两本正史(断代史)记录的朝代,分别是后晋石敬唐命当时的宰相赵莹主导编写的《唐书》,后来因为《新唐书》的出现,所以改称为《旧唐书》,《旧唐书》的作者很多,以吴兢、韦述编写的内容最好。《新唐书》是宋仁宗命人编纂的,参与的人员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其他的作者还有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不过主要的编写者是欧阳修。

九、记载年限最长的和最短的

宋史

二十四史中记载的时间最短的是《南齐书》,南齐书主要是记载南北朝时期南朝齐国的历史,自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建南齐始到齐和帝萧宝融亡国而终,共二十三年,作者是齐高帝的孙子萧子显,萧子显是二十四史作者中唯一一个以皇室身份编写本朝历史的。最长的是《宋史》,《宋史》包括北宋、南宋两朝,共三百一十九年。

十、哪本书曾经也是正史 后来被挤掉了

二十四史除了每个朝代会增加一史以外,其实还有一本也曾经入过正史,就是关于汉朝的《东观汉记》,《东观汉记》其实是《后汉书》一本最重要的参考书,但是《后汉书》后来居上,挤掉了《东观汉记》成为官方承认的正史。

十一、最悲催的正史

三国

二十四史中最悲催的应该是《三国志》,因为民间谈三国时期的事马上就会想到《三国演义》,甚至于民间的不少历史爱好者,也会把《三国演义》当成三国时期的正史,小说的知名度远超正史。

十二、其它知识

资治通鉴

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虽然没有入选二十四史,但比大部分的二十四史都有名。

20世纪,中国对二十四史进行了校准,主要是因为现代的阅读习惯跟古代不一样,需要对二十四史加上标点符号,先后参与的史学家有几十位,历时二十年。

最后,二十四史(习惯说法)体量巨大,总共3229卷,约4700万字,而且因为以文言写就,所以实际意义在现在看来远不止这些字数。

看二十四史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或有需要的朝代来看,当然如果你有毅力,也可以通看。

看二十四史,一定要看繁体版,如果是电子书,一定要看PDF影印版,避免其他版本用字讹误或者简体字影响意义的理解。

读完二十四史?

现代人不读书,又喜欢显摆比阅读数量。所以动不动有朋友追问:有没有哪个牛人能把二十四史读完甚至读过很多遍?

首先,在古代,能做到这个地步而且有条件读完所有正史的,屈指可数。

四千万字什么概念?差不多就是“书山学海”。有好事者统计过,假定一个人每日读1万字,一年读365万字,他需要读将近11年才能读完1遍。所以,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历史上能做到这个地步而且有条件完成这个目标的,其实不多。 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一,因为二十四史出全较晚,《明史》已是清初。这样按照题目,已经排除了古人十之八九。

二,清以来又盛行专业主义,不是那个专业的多不会去读。 像清人乾嘉朴学的真正开山戴震大师,读书之多之强悍当世少匹,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完全记得,但尽管如此,有些正史,比如《明史》,他就读的不多。

三,过去人“读”的概念和我们不一样。人家所谓读必是细读,所以来自《后汉书》的著名故事:“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 同郡马融,伏于阁下”,意思是当时首席学问家、汉学大师马融都不敢说能读懂《汉书》。 他们所谓的“读”,是一个字一个字抠出弄清楚。

四,旧时没有图书馆,想读没有条件。所以清代大学者章学诚的好友汪辉祖到了40岁,才有能力买得起一部史书拿来读。而汪辉祖好歹也是士绅地主。所以,古人要读书,真是不易。郁达夫《自况》诗中所谓“绝交流俗因耽懒,出卖文章为买书”,于他是风流自赏的自嘲,在古人确实是真实境况。比如清代大师焦循,为买《通志堂经解》这部书(现定价3000元人民币左右,也就是苹果的三分之一价格),不仅卖掉良田数十亩,还变卖了妻子的金簪,才换的回家研读。真是悲惨。

也所以明人沈佳的那段话很经典,也代表着过去一般人意见和行为:“向有十七史,今又增五史矣。设复如宋人制科出题兼十七史,不亦难乎?记诵繁多,足为心累,亦目力鲜及。吾人史学,大抵《通鉴纲目》与《文献通考》两书足矣。”(《明儒言行录·原序》)

其次,真正读完一遍甚至多遍的,确实不乏其人。主要集中在清代康乾已降大学者中。

读完所有正史的,明代以前文献中不见有人说明、表彰或揄扬。只是迟至17、18世纪,整套的正史读完的,开始陆续出现,并且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因为当地的书籍刻印、流通、藏书家、藏书楼是全国最为突出的,读书人多,也有了条件完成这种高负荷、高难度、高水准的读书工程。

在过去,黄宗羲是读完明史前21史的。因为他的父黄尊素,在受到迫害致死前,留下遗言,叮嘱他要博通经史,“不可不通知史”,于是青少年时代的黄宗羲,秉承父训,坚持了两年,从天色初起(可能是凌晨4点左右)到鸡鸣(应该是6点半左右),“自明十三朝实录,上溯二十一史,每日丹铅一本”,每天不辍,终成其志,是经典案例。

顾炎武从著述看,应该是读完无误,甚至可能会背诵。他受祖父影响,非常小的时候就开始陆续读《资治通鉴》、《史记》等史书,而后几十年,为了写成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完成“经世致用”的宏愿,更是通读历代历史典籍。因为四处奔波,集书不易,不仅是读,而且是背诵。

随后的万斯同、王鸣盛、钱大昕、赵翼等,从著作、文章记载和当时人转述来看,显然认真读完,因为他们写出了精深的读书笔记,都是证据。

再次,真正条件完全具备可以通读所谓二十四史的,又多出现在民国。

可考的,是吕思勉、顾颉刚、钱穆、范文澜、张舜徽诸人读过。为什么如此劳心劳力,为写通史故。 这些零星记载在他们的文章著作中有或明或隐的提到过。比如张舜徽先生的言论:

“少年时期,读古文辞,喜诵长篇气盛之文,手抄熟读,不知费了多少心力。稍长,又喜览大部头书,从无畏难退缩之意,想起十九岁时读《资治通鉴》,日尽一卷,有时也可二卷,经过七个月的时间,将二百九十四卷的大书,读完了,并且还写了简明的札记。后来年龄稍大,又发愿通读《二十四史》,不畏艰难,不避寒暑,坚持不懈地认真去读。从《史记》到《隋书》,都用朱笔圈点,读的很仔细;从新旧《唐书》到《明史》,也点阅了一遍。整整花了十年时间,终于读完了这部三千二百五十九卷的大书。”(《自强不息,壮心未已——略谈我在长期治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注:此条材料为好友胡洋洋特惠指出,特此铭谢)

而鸿儒博学如陈寅恪、钱钟书、饶宗颐、余英时、许倬云诸大师,他们的大部分作品我多曾草草翻看过,他们是否读完所有正史,因无直接证据,也不好遽下断言。而这种论定之踌躇,也正反映读完二十四史之繁难,实非常人之事。

这些大师,作为现代史学家,读史路径和用心已经和乾嘉时代前辈略有区别,不是单纯的就史论史,或考古证史,而是殊途同归的通过对历代史籍的省察与讨论,来申述继古开新的价值理想,并用这种价值理念来期许我们当下这个社会,探索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出路。

此乃诸先生读史苦心孤诣之所在,也是他们至今寂寞不易为人所理解的地方。名山事业,百代之师;海上心情,千古昭然,是否读完二十四史,已是末事。

最后,论数量,包括清史稿在内所谓25史“读”完的,可能是当代人居多。

到了当代,自称读完二十四史的,网上比比皆是,清点人数,大概都可以去填海造地了。反正现代社会,不传谣,不反裆,过过嘴瘾是公民权利。

像写出《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就曾经言之凿凿的宣称,“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到《明实录》、《清实录》,总共读过6000多万字的历史典籍”,至于真假虚实,和他不熟,不加评价。




只是,更为显见的一个事实:对于一般人而言,假设只是粗粗“读”完一遍,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左耳进右耳出,除了可以在小女生面前吹吹牛作为标榜之资外,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诸如此类的,绝非有些人谩夸的“民间多高手”,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民间多妄人”。真能沉潜其间,转智成识的“扫地僧”,凤毛麟角,百年难遇,比如躲在乡下一生也读了史书半生的王夫之,完全是三百年独孤求败。

往者已矣,来者不可知。二十四史到底有几人读过,渐渐已不重要。

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的人们,应当记得,书架上那一排排挺立的倔强的灵魂,还在这般无聊至死的时代,默默护卫着中华的文化命脉。

如有机会,更应该去聆听,这些来自远古的深沉回响。这才是我们今天谈论这个话题的目的所在。


本站所有资源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及出版商所有,所提供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网站本身并不存储相关资源文件。 如资源下载链接侵犯到版权方,请发送邮件到o2k@qq.com,站长核实后会第一时间移除,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桂ICP备17006911号-1|历史的天空

GMT+8, 2024-12-23 10:15 , Processed in 0.17883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