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农民起义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的术语,通常意味着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起义,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这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反映,也是所谓的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
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农民起义(民变) 古代中国,朝代更迭,民变不断!或遇战乱,或逢灾年,生活在最底层的,被压迫的伟大的中国农民,从未停止过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的斗争。由于种种原因,在著名的一些起义中,过程很残酷,结局也各不相同,美好的憧憬,只在期中昙花一现,就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罗列下大家耳熟能详的的九个农民起义。 一、大泽乡农民起义——秦朝
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朝末年,土木大兴,民不聊生,为了对抗秦朝末年残暴的统治,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建立了“张楚政权”,各地义军纷纷响应。 大泽乡起义维持了仅六个月就被镇压,但却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为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也占有着重要地位。 二、绿林赤眉农民起义——新莽 绿林赤眉农民起义发生于王莽篡汉时期,公元17年(天凤四年),荆州一带发生饥荒,由樊崇、王匡、王凤组织饥民以绿林山为根据地发起的农名起义。公元22年,起义军兵分两路,西进的称“下江兵”,与刘秀、刘縯领导的反王莽力量联合;北上的称“新市兵”,新市兵在攻打随县时,获得一支有生力量,称“平林兵”;同年,琅琊人樊崇起义,起义军以赤色染眉,故称“赤眉军”。23年,绿林军为扩大影响,立平林兵的汉朝宗室刘玄为帝,恢复“汉”的国号,改年号“更始”,更始政权排斥赤眉军。24年,赤眉军讨伐刘玄,同年攻陷长安,处死刘玄,但因补给问题被迫撤离长安,在东进途中受到刘秀军队的伏击,全军覆没,至此,绿林赤眉起义失败,起义推翻了腐朽的王莽政权,成为了东汉改朝换代的工具。 三、黄巾农民起义——东汉 184年(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由张角兄弟领导,以宗教形式组织的农民起义。由于当时朝廷腐败、国势日趋疲弱,徭役兵役繁重,土地兼并严重,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最终导致起义的发生。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起义军首裹黄巾以为标志,称“黄巾军”。由于起义准备时间长,起义军声势浩大,起义很快席卷长江以北地区。但是由于黄巾军起义仓促提前,尤其是在首都起义的计划未能实现,使得东汉政府可以有组织地进行镇压,将起义军分割在各个地区,逐一击破,起义历时9个月终告失败。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加速了东汉王朝覆灭,地方政府拥兵自重,甚至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军阀混战拉开了序幕,促使了三国鼎立的形成。 黄巾起义经过了十几年的秘密准备,但起义后仅历经9个月的时间,主力就遭到镇压而彻底失败。 四、瓦岗寨农民起义——隋朝 隋末,由于山东地区土地兼并严重,加之作为进攻高丽的基地各项力役、兵役沉重,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困苦。故隋末作为全国矛盾的焦点区域,山东首先爆发起义。614-617年间(大业十年—大业十三年),农民起义达到高潮。隋末农民起义是继黄巾起义以来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历时14年,斗争遍及全国。起义推翻了腐朽的隋王朝,扫清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打击了地主阶级,封建依附关系有所减轻,封建土地占有形式有了很大调整;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得唐初统治者行使与民休息的政策。隋末农民起义的三支主力起义军: ①瓦岗军:大业七年起义,在贵族出身的李密的谋划下,先后攻取荥阳(今河南郑州)、兴洛仓、回洛仓(今河南洛阳东北)、黎阳仓(今河南浚县东南)以及附近州县,是中原地区最大的起义力量。此后,瓦岗军领导内部分裂,削弱了起义军的战斗力。李密后率军降唐,之后被杀。作为隋朝末年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在其败亡后,多数著名将领秦琼、程咬金、徐茂功却成为了大唐王朝立国的重大助力。 ②河北义军:领导人是窦建德,于617年(大业十三年)建立农民政权,在境内鼓励恢复发展生产。 武德四年,窦建德率兵与唐军作战,兵败被杀,其余部也很快被李建成击败。 ③江淮义军:领导人是杜伏威和辅公祏,控制了江淮流域的广大地区,并威胁隋在这一区域的军事重镇江都(今江苏扬州)。武德六年,辅公祏率兵反唐,兵败被杀。 五、黄巢农民起义——唐朝 裘甫起义:大中十二年(公元859年),裘甫在浙东发动农民起义,并建立政权。由于作战方针的失误,起义军陷入被动,最终于860年(咸通元年)失败。 庞勋起义: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庞勋率众发动兵变,旋即得到淮浙、山东等地区农民的响应,发展为农民起义,迅速控制了江淮地区。次年,唐政府调集军队,联合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队,将起义镇压。这次起义连同裘甫起义,拉开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黄巢起义:咸通十四年起,关东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公元874年(乾符元年),王仙芝聚众起义,次年,黄巢起义响应,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爆发。五年,王仙芝被杀,余部北上和黄巢军回合。起义军推举黄巢为领袖,建立了农民政权,为起义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起义军控制两广地区后北伐,880年(广明元年)攻陷长安,同年黄巢称帝,建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大齐政权建立后,起义军满足于眼前胜利,未能追击唐朝残余力量和消灭藩镇与中央禁军残余势力。次年,唐军反攻,至公元884年(中和四年),黄巢兵败自杀,起义至此失败。其残部坚持抗争到901年(天复元年)。黄巢起义的特点是流动作战,没有建立较稳固的根据地。但起义削弱了唐王朝的力量,使唐朝名存实亡;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彻底扫荡了汉魏以来的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削弱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广大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阶级关系的变化为五代和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起义首次提出“平均”“均平”的思想和要求,虽然不是明确的政治口号,但反映了农民的政治、经济要求,表明了农民的认识水平和革命思想已有很大发展;打击了藩镇割据势力,打破了原来藩镇之间的均势,藩镇林立局面得以遏制,有力地推动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此次起义波及近半个大唐江山,间接敲响了唐王朝得丧钟。但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故而起义军最后失败。朱温篡唐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黄巢起义军小卒后逆袭称帝,实现黄巢灭唐梦想 六、方腊农民起义——北宋 王小波起义:北宋时期,四川地区耕地不足,土地问题十分突出。993年(宋太宗淳化四年),王小波率众起义,次年,起义军攻陷成都,建立农民政权“大蜀”,改年号“应运”。同年,起义被镇压,但余部一直坚持斗争。在王小波起义的影响下,1000年(真宗咸平三年)又爆发了王均起义。王小波起义在历史上首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方腊农民起义是北宋末年方腊领导得农民起义(同期的宋江起义与此不可同日而语)。当时宋徽宗、蔡京、童贯一伙贪得无厌地压榨人民,赋役繁重,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自号“圣公”,建元“永乐”。 浙江省全境和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部众发展到近百万,威震东南。 方腊农民起义从方腊揭竿而起到主力被镇压,持续不到一年时间(主力被镇压后,仍有残部继续坚持了一年左右),攻占六州五十二县,战乱给两浙路人口带来重大损失,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宋王朝,五年后,北宋都城就被金人攻破。 宋江起义:政和八年,河北、京东地区黄河决口,加剧百姓生活困难;北宋设立的西城括田所在梁山泊一带强夺田土,百姓不断反抗。宣和元年,以宋江为首的36人起义,波及河朔,横扫十余郡。方腊起义失败后,宋朝转而镇压宋江起义,起义最终被镇压,宋江等36人被招安。 钟相、杨么起义:是南宋初年影响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起义爆发于建炎四年,由钟相领导,建立了农民政权,改年号“天载”,钟相被杀后,由杨么继续率领起义军进行斗争。绍兴五年,起义军被岳飞镇压。 宋朝民众起义极其频繁,仅北宋160余年就发生民众起义203次,但都最终败死。宋朝这么频繁的民众起义,在其他朝代是罕见的。 元末农民起义: ①以刘福通、韩山童为首的白莲教起义:至正十一年,韩山童、刘福通等人聚众起义,称韩山童为宋徽宗的八世孙,起义军首裹红巾,称“红巾军”。十五年,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皇帝,改元“龙凤”,建立了农民政权,次年,红巾军兵分三路北伐。全国各地属于红巾军白莲教系统的起义军还有巢湖地区的彭莹玉、赵普胜率领的起义军;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这支起义军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南)建立了天完政权;皖北、苏北交界处的肖县李二起义;濠州的郭子兴部,朱元璋由此加入红巾军。 ②其他起义军中影响较大的有:浙东的方国珍,拥有独立的海上武装,对元朝屡降屡反,1367 年为朱元璋所灭;苏北张士诚,建立大周政权,改元“天祐”,定都平江(今江苏苏州),盘踞在江浙一带,1367 年为朱元璋所灭。 元末农民起义,以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明玉珍、方国珍等各方势力为主,最终出身义军的朱元璋扫平各路割据势力,建立延续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 七、李自成农民起义——明朝 明朝末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李岩和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她是历史上唯一一个逼的皇帝自杀的起义,灭亡大明王朝,建立了“大顺政权”。 但是在对待明朝旧臣与招降吴三桂时做法不当,导致逼反吴三桂,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起义军迎战失利,退出北京。李自成在湖北通城县遭到当地乡勇误杀。 明末农民起义:1627年(天启七年),陕西澄县爆发农民起义,由此拉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明末农民起义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均田”的口号,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明末农民军主要有两支: ①李自成大顺政权:1629年(崇祯二年),驿卒李自成被裁撤,次年投身农民战争。九年,高迎祥遇伏身亡,李自成继续农民军领导,提出了“均田免粮”的革命口号;十五年,攻陷襄阳,次年,以襄阳为根据地,建立农民政权;十六年攻占西安,次年正月定国号为“大顺”;十七年三月,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进入北京后的大顺军, 对明朝原统治者未加以恰当的拉拢利用、对关外清军实力估计不足、未对军事政策和部署予以必要调整,最后兵败于清军和吴三桂之手,被迫撤离北京。次年,李自成在湖北遭到地主武装突袭身亡,大顺政权灭亡。 ②张献忠大西政权:崇祯初年,张献忠率众起义。八年,张献忠联合高迎祥部等农民起义军队,攻陷明朝中都凤阳,极大打击了统治者的士气; 十年,由于受到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杀政策打压,起义陷入低谷,但虽被招抚,却仍旧保持部队独立性;十四年,张献忠率军攻陷襄阳;十六年,在武昌建立农民政权,次年称帝,定都成都,国号“大西”。大顺军失败后,清军进入四川,剿杀大西政权。1646年(顺治三年), 因内部叛徒告密,张献忠遇袭身亡,大西政权灭亡。大顺和大西军的余部和南明政权联合,坚持抗清。 意义: 1)推翻了明王朝,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封建制度的法纪受到一次严重冲击,封建生产关系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得到一次调整,为17C后半期至18C前期经济社会的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第一次提出了“均田”的斗争口号i,虽然在客观无法实现,却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与渴望,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进入到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主要斗争目标的阶段。 3)明末农民战争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当时商品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开始出现。但他受到明王朝的严重摧残,农民等提出的“平买平卖”“公平交易”口号,反映了工商业者利益的要求,有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正常发展。 八、金田农民起义——清朝 金田农民起义又称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发起的邪教暴乱,前后历经十四年之久,遍布广西、湖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等18个省份,掳掠过600余座城市。两三年时间就成功占领了南京,建都南京。造成了上亿人非正常死亡。 王伦起义: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山东清水教(系白莲教的一支)领导人民反对政府额外加派,发动起义,被镇压。 回族、撒拉族人民起义:乾隆四十六年,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和撒拉族人民,在苏四十三的带领下,发动反清起义,被清政府残酷镇压;三年后,田五再度率军反清,起义军全部殉难。 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在台湾率众起义,建立革命政权,改元“顺天”。因敌我力量悬殊,内部又遭到清政府的离间,起义失败,林爽文被俘牺牲。 湘黔苗民起义:乾隆六十年,湘黔地区苗民爆发起义,起义军控制了黔、湘、蜀等地广大地区。清政府对起义军采取镇压和分化相结合的办法,1796年(嘉庆元年),起义军首领牺牲,但起义一直到嘉庆十一年才被彻底镇压。 白莲教起义:清朝中期,川、楚、陕、甘、豫五省土地兼并严重,大批流离失所的农民加入白莲教。嘉庆元年,湖北荆州的白莲教众率先起义,得到各地人民的迅速响应,起义历时9年,遍及5省,清政府为镇压起义,调集16省军队,耗费饷银2亿余两,致使清朝中衰。 天理教起义:嘉庆十八年,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份爆发天理教(系白莲教支派)起义,由于起义仓促提前,导致各地起义军分散作战,势单力薄,最终被镇压。 历代农民起义(民变)列表 1:秦——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战争 2:秦——项羽、刘邦灭秦之战 3:西汉——绿林农民起义战争 4:西汉——赤眉农民起义战争 5:东汉——黄巾农民起义战争 6:两晋——杜弢起义 7:两晋——孙恩起义 8:两晋——卢循起义 9:南北朝——赵广起义 10:南北朝——盖吴起义 11:南北朝——破六韩拔陵起义 12:南北朝——莫折大提起义 13:南北朝——杜洛周起义 14:南北朝——鲜于修礼、葛荣起义 15:隋朝——瓦岗农民起义 16:隋朝——窦建德起义 17:唐朝——唐中期西原人民起义 18:唐朝——袁晁起义 19:唐朝——方清、陈庄起义 20:唐朝——裘甫起义 21:唐朝——庞勋起义 22:唐朝——王仙芝起义 23:唐朝——黄巢农民起义 24:唐朝——阡能起义 25:宋朝——王小波、李顺起义 26:宋朝——宋江起义 27:宋朝——方腊起义 28:宋朝——八字军抗金起义 29:宋朝——红巾军抗金起义 30:宋朝——邵兴抗金起义 31:宋朝——钟相、杨幺起义 32:宋朝——魏胜抗金起义 33:宋朝——红袄巾抗金起义 34:元朝——元末农民起义 35:明朝——贵州、湖广各族人民大起义 36:明朝——刘六刘七起义 37:明朝——明末农民起义 38:清朝——古州苗民起义 39:清朝——白莲教起义 40:清朝——天理教暴动 41:清朝——捻军起义 42:清朝——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古代根本不存在“农民起义” 在中国古代,每一次朝代交替几乎都伴随着农民起义。在教科书中,农民起义被形容为农民反对压迫、争取权利的正义斗争。但捋一遍历史上大的农民起义,会发现所谓的“农民起义”是一个伪命题。 “农民起义”要由农民来领导才名正言顺。但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农民起义,但几乎没有一次大的起义是真正的农民做主帅的。 两千多年来,在秦末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南宋的钟相杨么起义等12次大规模起义中,其主要领袖为小吏出身的有9人(如刘邦、窦建德),商人出身的有8人(如黄巢、方腊),军人有4人(如陈胜、吴广),贵族子弟有3人(如项羽、李密),还有几人是小地主和宗教相关人士。 只有杨秀清和萧朝贵是烧炭的,勉强能被算在农民行列内。 农民无法成为起义领袖有其必然性。古时的农民长年在田间耕作,没有文化,既无法意识到造成自身厄运的原因,也没有能力提出恰当的政治纲领,生活经历的单一化更让他们没有相应的组织能力来领导一支起义军。 相比之下,小吏、商人等人不仅有一定文化,还见多识广,知道如何仿效朝廷体制,建立一套自己的规则。再加上知识分子的参与,常常能使起义军迅速壮大。 刘邦、朱元璋正是因为有了张良、李善长等人的协助,才最终取得了天下。 而且,农民起义的目的应该要为农民谋利益,要“均田免粮”的。但事实上,大多数人在起事之初,所要谋求的都是个人富贵。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动员戍卒造反时,说了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说明他们鼓动戍卒造反的承诺并非分田地,而是功名富贵。戍卒们非但没有反抗地主阶级的意思,反而愿意追随陈胜、吴广打出的“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旗号。 唐朝晚期的黄巢、王仙芝都是大盐商,因走私贩盐而暴富。他们造反显然不是被生活所迫,也没有帮农民反抗地主的意思。他们在造反途中也曾多次向朝廷请降。 公元879年,黄巢上书,请求朝廷封自己为安南都护广州节度使等,但朝廷只同意给他一个四品小官,结果当然是双方没能谈妥,战争继续。 朱元璋出身赤贫,自己没有土地耕种,连农民都不如。但是他投身起义军的心思一点儿都不坚决。 当同乡好友来信要他一同投奔濠州(今属安徽滁州)的郭子兴时,朱元璋去找另一个朋友商量,那个朋友鼓励朱元璋参加。朱元璋依旧犹豫不决,直到他出家的皇觉寺被烧,他无处可去时,还是先去算了一卦后,才决定投奔郭子兴。 到了濠州,当时的军粮是摊派下去的,有人主张该多让地主交粮:贫苦农民连饭都吃不饱,再交粮不是要他们的命吗? 郭子兴却认为,地主要少交些,因为本地只有数得出的几十家地主,交多了,地主吃不消,会逃跑;贫农小户油水少,但是人数多,一家交一点儿,汇总起来就多了。 朱元璋站到了郭子兴一边,显然没有为农民谋权益的想法。 尽管这些起义领袖在成就声势后,往往会打出“均贫富”之类的旗号来招揽人心,但在他们自己来说,目的再单纯不过,那就是推翻旧王朝,建立以自己集团为核心的新政权。毕竟群雄逐鹿为的是问鼎中原,而不是农民的利益。 在参加起义的人员方面,通常所说的“农民起义”也并不准确:参与这种起义的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 秦末大起义先是由一群戍卒打响了第一枪,随后农民、知识分子、官吏和地主都起来响应,这才出现了《史记》中记载的“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既然黄巢、朱元璋这样的豪杰不是为了农民而造反,那么参与起义的农民应该是为了争取自己最根本的权益——土地吧?也不都是。 在历代起义中,不乏因天灾人祸导致饥民走投无路而冒险起事的,如新朝末年的绿林军。 洪秀全起事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广西自然灾害严重,农民无奈,参与起义。但是随着起义军规模的扩大,很多参与者就非主动,而是被裹胁了。李秀成在自供状中说,凡是参与的人,其房屋都要被烧掉,饥寒的乡人若回头,后面就有追兵。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曾出兵北伐,北伐军也是沿路裹胁民众: 有跟着军队挑行李,后来被裹胁去的;有在赶集时被裹胁去的;还有的在城内看戏,不料太平天国的北伐军进城了,看戏者就被裹胁而去…… 因为害怕被裹胁,有些地方在北伐军到来之前竟“人民逃亡,十室九空”。 被裹胁去的人只好跟随太平军造反,会写字的人就负责文书、不去打仗;老弱者和胆小者被安排去抬物品、烧火做饭;剩下的青壮年则拿起长矛、刀剑,有太平军士兵在后面监督着他们上战场,谁要是退却,就会被当场斩杀。
对此,钱穆有精辟的解读:中国疆域很广,饥荒不是全部,也有持续时间,一两年后情形就会变化;因一时一地的困难而起的变乱,起义领袖若想乘机扩大、延长,势必要裹胁良民,使他们无家可安、无产可依,只能追随自己,形成所谓的“流寇”。 除了被裹胁的人,起义军毁掉了更多平民的生活。 起义即仗义起兵,如果所行不义,那还是“起义”吗?在很多人的想象中,起义军所过之处一定是秋毫无犯,打破州城府县就要开仓放粮。事实与此截然相反,起义军到的地方少不了烧杀掳掠,以致生灵涂炭。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达就曾经说过,农民起义对生产力的破坏是严重的,“黄巢杀人八百万,张献忠屠尽四川人”。 在黄巢的队伍中,病死、饿死、战死者的总数在一百万以上。中原本来人口稠密,但到了黄巢败亡之时,已经纵横千里,渺无人烟了。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曾被黄巢作为首都。当唐军反攻,黄巢狼狈撤离前,他下令放火,将长安烧成一片平地。从此长安再没有机会成为中国的首都。 李自成大军以纪律严明著称,但其所过之处,有家底的人家无不家破人亡。他曾在攻破偃师(今属河南洛阳)后屠城,受害者大都是普通百姓。张献忠在四川的屠杀更为知名,温江县(今属四川成都)“人类几灭”。 正因如此,很多起义行为在古代正统史书中的地位都很低。即便是破坏性不那么强、也有自己的纲领的农民起义,其作用在很多时候也是消极的: 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停滞、衰落的状态;有的农民起义之后,不但没有推动历史发展,还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总之,在历次大的农民起义中,其领袖不是农民,其最初目的也不是为了维护农民的权益,反而在起义过程中会对社会造成破坏,危害到普通百姓的利益。如果说农民起义和农民密切相关,其关系大概也以负面联系居多。 中国历史上存在真正的农民起义吗? 农民起义,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的术语,通常指农村或农业人口的暴动,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起因绝大多数是农民为了生存,宗教,反抗异族压迫等。 农民起义一直是历史研究领域中的显学,经过那些所谓的历史学家的挖掘、论证和官方的钦定,农民起义是推动中国封建社会进步的动力的结论就得出了,历史教科书上也就充斥了陈胜、吴广、李自成、太平天国等一系列农民起义领袖的高大形象。而对农民领袖的讴歌,又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绿林好汉的赞美一脉相承,因此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广泛的受众基础。 那么,教科书上说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论述。 一、革命的主体是否是农民,也可以说主力军是否是农民? 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无论是农民起义,还是其他形式的社会运动,其主体力量肯定是农民,就是政府军中士兵也大多数来自农村,因此单说这一点没什么实际意义。 二、革命的领导者是谁? 这个问题就比较重要,因为一场运动的组织领导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运动的走向和成败。按照历史教科书的说法,革命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阶级。 纵观中国历次农民起义的发动者、组织者、领导者,绝大多数都是军官、官吏、流民、无赖、土匪等,不是贵族就是流民,出身纯农民的少之又少,像人们熟知的陈胜是戍卒,李自成是驿卒,刘邦是亭长,朱元璋是和尚,张角是道士、教主,更别说黄巢、李密了。举个大家熟知的例子,水泊梁山的三任寨主王伦、晁盖、宋江就分别是落第秀才、保正、押司(有人说水浒是文学作品,当不得真。不过我们不是一直说,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吗?) 为什么农民不可能成为领导人物呢?因为一个人的出身、受教育程度、信息来源等决定了个人的眼界、见识、谋略、手段,组织能力、管理水平。农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底层,从统计角度看,这个阶层缺少真正的领袖。尤其是起义,毕竟是打仗,很难想象一支军队能由一直务农的人来领导。如果由一个没有一定军事素养的人来对抗政府军,你能指望一群乌合之众靠意志、靠信念可以战胜训练有素的国家机器? 三、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最重要,是否体现农民意志,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体现农民对于土地占有和使用权的要求。 如果我们深究一下那些已经成气候、成规模的农民起义,标志就是已经建立了自己政权的,就会发现,这些农民起义的目的,从领导人物来说是做皇帝,将领们是做将军、大臣、王侯将相。看看黄巢、李自成、太平天国洪秀全,哪一个没过过皇帝瘾,这里还不包括真正实现改朝换代的刘邦、朱元璋;而那些不成气候的造反者,目的则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农民起义的真正目的是要推翻一个地主阶级,从而把自己打造成另外一个地主阶级,而不是真正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他们不是农民阶级的利益代表(虽然在起义初期往往以农民利益代表者、维护者面貌出现),不可能体现出农民对于土地占有和使用权的要求。 说穿了,农民和地主是封建社会的两大矛盾主体,肯定是相辅相成,伴随始终的,不可能光有矛没有盾,也不可能只有盾没有矛。如果农民起义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体现了农民对于土地占有和使用权的要求,而且成功了,其后果不就是地主阶级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吗。既然矛盾的对立面消失了,矛盾也就不存在了,另一面也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说,农民自己也不存在了。而这种情况,只能出现在新的生产关系出现之后,反封建的任务是应该由资产阶级通过民主革命来承担的。当然由于特殊国情,在我国,这个任务由中共承担完成了。 四、革命有无明确的纲领或这些纲领是否是农民思想意志之表现? 中国农民起义在开始阶段,往往会提出一些纲领、口号,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均田免粮”、“均贫富、等贵贱”等,表面看起来是体现了农民对于土地及人身关系的向往,但实质上,一是这些口号和纲领只是空想或虚幻,是注定要破产的平均主义;二是这些口号只是起义领袖们发动、号召、组织的工具和手段,根本不会具体组织实施。因此,单从纲领、口号看问题,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而无法探究到实质。 综述,中国农民起义在本质上,只是一个改朝换代的工具,是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社会秩序的重新构建,根本原因还是四个字——官逼民反,而不是所谓的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因此,本来意义上的农民起义,在中国从来就没有存在过;退一步说,即使存在过,也只是萌芽阶段,长大后就变质了。 为什么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失败多,成功少? 自古以来,农民起义很少有成功的,除了朱元璋。 那么,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为什么大都失败了呢? 我们先说一说农民起义的原因: 一、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所有的起义军一开始就是大打分配土地… 农民革命只是给系统杀毒而已,贵族也只是换杀毒软件,系统还是那个系统。毕竟研发操作系统太难了。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大农民起义口号 自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来,农民起义就没有断过。从秦朝建立,到清朝灭亡,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发生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反映,说白了根本原因就是四个字——官逼民反。 农民起义也是一项技术活,要想成功,首先一个好的口号就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历史上著名的五次农民起义的口号都是什么? 一、陈胜吴广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话可以说是大家最熟悉的。秦朝末年,在秦二世的昏庸残暴统治下,百姓民不聊生,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权力世袭,普通民众永无出头之日。陈胜、吴广喊出的这句口号,第一次表达了寒门想要在政事上获得平等的愿望,极具煽动性。而陈胜吴广也用后来的行动证明了这句话,可以说是开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先河。 二、黄巾起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这句口号因为《三国演义》的流传,在中国也是广为人知。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又赶上全国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但是赋税却丝毫没有减少。于是在道士张角的号召下,贫苦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因为张角是太平道的创始人,所以这句话也带有极强的宗教色彩。虽然没什么真正的含义,但是由于古代的封建迷信及宗教信仰,这句话在当时的影响力很大。 三、瓦岗寨起义:扶着爷,搀着娘,携着儿女去瓦岗,瓦岗寨上吃义粮。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滥用民力,数十年间征役上千万人次,修建大运河、建东都、修长城等等,再加上频繁发动战争,使得民怨四起,最终多处爆发农民起义,其中以瓦岗军的实力最大。 瓦岗寨的这一口号使得各地农民纷纷前去投奔,虽然简单通俗,但是对于起义却十分有用。 四、王小波、李顺起义: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 这是发生在北宋前期的一次起义。我们都知道宋朝是一个十分富有的王朝,那么为什么还会发生起义事件呢?从起义喊出的口号我们可以看出,因为贫富不均。 而王小波他们的口号,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主张,同以前起义为了吃饱饭可谓是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五、李自成起义: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明朝末年,朝廷腐朽,皇亲贵族、地主豪绅对百姓的压迫日益严重,再加上连年的灾荒,导致全国到处都有农民起义爆发,李自成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 李自成起义军根据当时赋税繁重的情况,专门提出“均田免粮”的主张。为了便于传播,李自成起义军把这一思想转化成“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并到处散布这一歌谣。最终,歌谣的广泛传播,使得闯王李自成在广大人民心中颇受欢迎,可谓是一句十分成功的口号。 这些起义口号,有的利用古人的封建迷信思想,有的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但本质都是为了使更多的人加入起义军。你认为哪句最好,最服哪句话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