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立即注册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682|回复: 0

六道轮回

[复制链接]

489

主题

0

回帖

1798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798
发表于 2022-1-8 23: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道
  六道又名六趣(趣通趋,意为趋向的轮回道及环境)、六凡、六途或轮回六道等,佛教名词,意指六种欲界、色界及无色界众生的种类型态或者说是境界,也是在凡夫众生轮回之道途,它是佛教宇宙观的一部分。六道(六凡)属于十法界(十界),和四圣合称为“四圣六凡”。
  六道可分为三善道和三恶道(又称三途、三恶趣)。三善道为天、阿修罗、人; 三恶道为畜生、饿鬼、地狱。早期经论说五道,是指除了阿修罗以外的欲界五种众生境界,因为阿修罗事实上遍布在其它的五个道,所以没有特别单独列出,天道阿修罗也是一种神灵,因为好勇斗狠,能与天神争斗,其他道的阿修罗只是指心性残暴的众生,有的有神通。阿修罗虽为善道,拥有神通法力,因德不及天,故又曰非天;以其有愤恨之苦,尚甚于人,故有时被列入三恶道中,合称为四恶道。
  四生和六趣(趋)在汉传佛教合称生趣。因欲界(梵语:kāma-dhātu)为欲界天人、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众生杂居之地,故也可以欲界代指六道的境界。
  经典出处
  佛经常说到五道或六道。如:
  *《法华经》:“六道众生生死所趣。”
  *《观佛三昧经》:“轮回六趣,如旋火轮。”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刘宋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译):“因缘合会谁为亲,五戒十善除去瞋,不望他许自为亲,世间荣乐如浮云。辗转五道如车轮,莫计寿命惜金银,天地尚坏何况身,奉持经戒是大珍。勿贪财色辱悮人,三界众生如群羊,来去五道身坏伤,命速流水何有常。作恶甚近受罪长,泥犁地狱沸镬汤,制心刚意离祸殃,犯罪入中痛难当。”
六道轮回  流转机制
  六道是生命轮回的六种大体分类,按照因果报应的自然规律,造善业者终得善报,造恶业者终得恶报。善多恶少者又在因缘和合下,多往生善道;反之善少恶多者多下堕恶道。大善之人多生在天道,大恶之人多下地狱。
  佛教相信,任何人若严格遵守五戒,来世可得六根整然的人身。若在五戒上,再加行十善,即可生到天界。若要出轮回,也需要以五戒十善为基础,按四圣谛、八圣道、七觉分、十二因缘等佛法修行,最终取阿罗汉果及成就登地菩萨乃至佛陀果,便能不受后有,脱离轮回。
  三善道
  * 天道(天人):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之所。因在人道的人守十善而生天的天人,可以飞翔、有神通,但是会有死亡,显现天人五衰相,最终入轮回。例如天帝释示现“若”自身天人五衰时,自己将附神于驴胎不久即死胎后再复为天帝的公案,天帝释并以此说明即使自己贵为天人之首位,仍需不断精进。
  * 阿修罗道:大力神之生所。因常怀嗔心而好斗,于天界向天神发起战争。
  * 人道:人类之生所,有四洲之分。能稍修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可生人道。
  有些特殊的情况使得在三善道中福份不全,如天道中的五衰的天人,人道中贫苦残弱者(例如悭吝不施来世即使生人道也可能得贫穷果报),阿修罗中被天神镇压者等。
  三恶道
  * 畜生道:傍生之生所。多以人界为依所,而眼可见。
  * 饿鬼道:常求饭食之鬼类生处。与人界共处,而眼不可见。
  * 地狱道:恶人受苦痛之处,在地下受八热八寒之苦。
  有些特殊的情况,使得在三恶道中仍得享乐,此辈是生前积德甚多者,如畜生道中的神龙、地龙、金翅鸟,鬼道中的夜叉、罗刹,地狱道中的牛头马面鬼差等。
  五道
  许多古今佛经研究者认为:“在一些初期佛教经典中,皆只有提到五趣(或五道)”,但其实是研究者们并没有把经典读细,早在《杂阿含经》第155经里就有提到六趣。上座部佛教《长部》33经记载五趣是地狱、畜生、鬼、人、天神。部派佛教传统中,皆以五道为主,如说一切有部,以及现代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巴利三藏等。
  佛陀其实并不分别五趣(五道)或六趣(六道),甚至不分别各趣(道)的善恶、福凶,五趣或六趣的说法只是方便对受众论述于欲天内轮回皆苦(如乐苦、痛苦、苦苦等)的概念。阿修罗会因依其出生的不同(胎生、卵生、湿生和化生),而入天、人、畜生或饿鬼,地狱道没有阿修罗,天道阿修罗也属于天道神灵,但与地居天人居住环境不同,心性也暴躁易怒,常嫉妒天人,与之争战。犊子部将阿修罗及揵闼婆等列为阿修罗道。大众部支持六道说,大众部中的支派如案达罗派、北道派皆采用六道,但《大毗婆沙论》、《俱舍论》、《显宗论》、《正理论》、《杂心论》等诸论,都只设五趣。
  七道
  《楞严经》中,六道加上仙道为七趣,是依众生所生的环境而言。
  艺术表现
  有轮,对六道轮回的视觉表现形式,形象比拟出三有、二十五有等生死迷界犹如转轮不息。常见于藏传佛教唐卡。
  轮回
  轮回是一种思想理论,认为生命会以不同的面貌和形式,不断经历生死。在东方有例如印度教、佛教、道教承认这种思想,在欧洲有希腊的轮回哲学,例如毕达哥拉斯及柏拉图等,和德鲁伊教;作为一种宗教体验,则被认为是世界的另一种真实(感官所认识世界的延伸)。
  印度教
  轮回起于《梵书》时代,成熟于《奥义书》,是流转之意。奥义书指出,轮回包摄三道,即天道、祖道、兽道。轮回是婆罗门教主要教义之一,佛教再将三道扩展为六道四圣。
  佛教
  在佛教的主张中,轮回是一个过程,人死去以后,“识”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到达涅盘的境界就可摆脱轮回。《法华经·方便品》:“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这一过程中,一个人当下所存在的状态称为今生,前一个轮回的生命体称为前世,下一个称为来世或来生。
  佛教主张,除了已经解脱生死(如小乘的阿罗汉)或已经自主生死的圣人(如大乘的圣位菩萨)之外,一切众生都不能不受轮回的限制。佛教所认为的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类别,佛教称之为“六道”,而六道则是由“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所产生的类别。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也是另一生死的开始。如此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是所谓轮回生死。
  从佛教术语的角度来看:人会转世,因为有我执、我爱、烦恼和业力,而一般人几乎不会碰触到“我执”跟“我爱”这两个较为深层次的区块;凡人往往是在烦恼与业力上打转,而这两者的基础就是“受”,亦即感受。当我们感到开心、不适或无感,都会有相应的烦恼出现,烦恼导致业力,最后促成转世。而“感受”又是由肉体构成、扭曲与放大的。
  从佛法角度来看,肉体之所以充斥着烦恼主要是因为它是“烦恼”的产品。佛教认为人此生的肉体,由过去世的烦恼和业力等'原料'所产生;依此往前无限类推。同理,人的烦恼与业力如果没有得到转变,它又会再次创造下一次的肉体、充满更多的麻烦。
  这样就形成一种循环:烦恼与业力──肉体──烦恼与业力──肉体??这就是佛教所认为的“痛苦”循环。
  以佛学而论,众生从无始以来,因为对世间无常的真相无所了解、或因为对生命的实相不明了的无明,而产生种种导致不断生死的烦恼未能断尽,便辗转生死于三界五趣之中,或称在六道中循环往复,即“六道轮回”,至少要修成阿罗汉,乃至成佛,否则无有脱出之期。
  从佛教的修行内涵三乘菩提中共通之法,即解脱道的智慧与修证道理来看,一世又一世不断出生以及老死的有情众生,一旦死去身心,便已不复存在于世间,但其中一定有一个能够串连三世轮回的生生灭灭最终达到不灭的真实的法。所以在佛教的轮回观中,并不涉及灵魂之说,因为佛教认为一般人所谓的灵魂仍然是有情的五蕴身,仍是会有寿命期限的、终究会消亡的、是无常的。佛教学者吕澂将其比喻为用蜡烛的火点燃另一根蜡烛,蜡烛的相续正如前世、今世、来世,而在其中轮回的只有火,每根蜡烛上的火有关联性,但并非是同一团。
  佛教中表现轮回运作方式的绘画称之为有轮,又可称为生命之轮、生死轮、六道轮回图等。
  道教
  道教的传统教义讲求“长生不老”,自全真道吸收佛教的禅宗思想以来,也产生了例如佛教的轮回和转世观念,并对中国民间信仰影响至今。
  例如古代善书《文昌帝君阴骘文》,记载了文昌帝君神通过扶乩讲述自己从秦朝到宋朝时所轮回转生为何人,有何作为等。在道教还有亡人落道的说法,是用术数的方式推断亡者下一世会落到哪一轮回道。
  古希腊
  俄耳甫斯教,古希腊教派即拥有轮回转世观。
  其他
  犹太教、基督教诺斯替派和伊斯兰教的部分神秘主义教派支持转世说,但对转世的观念没有形成类似于印度宗教的轮回观。

本站所有资源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及出版商所有,所提供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网站本身并不存储相关资源文件。 如资源下载链接侵犯到版权方,请发送邮件到o2k@qq.com,站长核实后会第一时间移除,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桂ICP备17006911号-1|历史的天空

GMT+8, 2024-12-23 15:20 , Processed in 0.30134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